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的,我們已經上路了
2007/08/04 10:20:36瀏覽459|回應4|推薦43

 

















































































































































是的,我們已經上路了
--有感於「
中國文藝復興的時代
對劉軍寧「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一文之
回響

1.

 來,不知是何等機緣,透過網路,使我 拜讀到劉軍寧
先生那篇擲地有聲的大作:

中國,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2006-12-09 21:36:11/
原文刊登於「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當他誠懇、堅定、又熱切的宣稱:「事實上,中國已經

悄然處於一場新人文運動的前夜,中國的文藝復興甚至
正在悄然來臨,中國從未如此接近過一場即將到來的
真正的文藝復興。

那一刻,我的反應幾乎是暫時停止呼吸。
等到心情平靜下來,並拜讀了二十多篇這方面的文章,
儘管
直到此刻,我仍不識這些文章的作者(相信他們
也沒聽過我),不知此一話題是否已停擺(也不在乎),
但自知並非學者專家,而「文藝復興」、「五四」、
人文運動、「道德重建與社會復興」等等,經過
海內外各個方家學者的深入探討與發揮,
可說的已自不多;
在此,僅能就「個人(不只是台灣)看法」」,簡單的
說些感受,經驗,再
補充一些觀點--此時此刻,又有
幾個有心的
華人,能夠不吐不快呢!
2.

一九八八,我首度與家母返鄉探親,因機緣参加了一場
大型文學討論會;當時兩岸關係是四九年以來最好的,
台灣正因兩個因素中的一個,「經濟奇蹟」而處在相對高點,
受到普世和彼岸的重視(另一個當然是「民主自由」)
--如今回想,令我印象深刻的,一
是聽到比陳若曦
「尹縣長」裡更真實的「文革」面目,一是某學者在聊及
「現代中國文學」如何貧乏時,告訴我:

就算是世紀級的選手,卻根本不能上跑道,又怎麼
跟人
比?
那張悲情的面孔,三分嘶啞的語調,使我至今難忘!
我想,當今中國無大師的說法,若有幾分真實,這該是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我以為,海內外所有的漢學研究者,都該以包容的心看待
這段不長不短、卻一直影響到今日的歷史,並不吝鼓勵的
推動所有使用漢語的創作者,直到出現自己心目中的大師。
我記得,當時,有位讀研究所的女學生,問了一個聽來
有趣的問題:「你認為大陸幾時可以達到台灣的生活水平?」
她問的很認真,在週遭聽的也沒有一個人在笑。
我想了想,說二十年。
沒人相信。
在場大多數人都認為「至少五十年」。
甚至還有人更悲哀--翌年,四月起,由年輕詩人海子
25歲)自殺引起的,連串「自殺旋風」,便是最令人
傷痛的註腳。

二十年。
如今觀之,我好像說對了。
至少這幾年的上海,無論是硬體建設或一般市民生活的
條件,在不進則退的情況下,不少方面都超過了台北。
僅僅在九三年前,上海的風華還留守在百分之七八十的
老屋或舊木屋裡。(我曾住過那樣的房子。很難相信,
在白天,在室內,有那樣漆黑、不通風透氣的木造
房子。)
還聽過對會打扮的上海女子,有所謂的「雞窩裡出鳳凰」
說法。

但就跟「台灣經濟奇蹟」,在短短幾年後消失一樣,我雖
不知
已火熱十年的大陸經濟還能持續多久?卻知道台灣
經濟奇蹟
」的消失,和「台灣的民主」開倒車幾乎是同步
進行的。而
劉先生(和我和所有有心人)所期待的文藝
復興
」、或「新人文運動」,相當重要(或關鍵性)的
一點,可能就決定在這方面。

而李一蠡先生那篇頗有見地、讀之不免沉痛的大作「中國曾有
胎死腹中的“文藝復興”
」,便很明白的指出:「明末清初
發生的那次與歐洲文藝復興時間相近而又性質相似的啓蒙
運動,
」「與其說是拖著髮辮的滿族騎兵以戰刀斬斷了
三個半
世紀前那場東方式“文藝復興”,不如說仍是中國
獨一無二的
“巨大的保守力量”窒息了它。

當時除了傳統落伍、不合時宜的種種觀念阻礙了文化文明的
發展進階,當權者為維護一己統治,做出的各種打壓,
可說是這種「巨大的保守力量」的主力所在
3.

但我還是認同、並支持劉先生的。
我們這麼做,不僅因劉先生所說的「
確立一種個人的本位,
喚起人們對人性的尊重,自由的渴望,自由意識的覺醒。

(「
爲了每個人眼中那尊嚴的眼神——文藝復興的東與西」)
我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容許我們沉默。
我們這麼做,所期盼的並非一己的得失。
我們這麼做,運動或事件的時機、成敗也是次要的。
我們這麼做,在此刻,在一切「悄然來臨」、「即將到來」的
此刻,真正值得觀察、思索、推動的,當是如何前進,並在
前進過程中,儘量減少可見或不可見的阻力。

我們知道,經過百多年的低潮,今日中國來到了一個前所
未有的高點;這是事實,值得歡喜的事實;但也是很容易
破脆的事實--
一方面令這一代的我輩驚喜,一方面意味著這個文化古國
累積的各種包袱,實已達到某種極限。
當然,從另外如經濟發展的角度瞥去,我們會眼花撩亂的
生出暴發戶式的喜悅(像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上海再度
成為另一個「華爾街」、上千萬的人成為「股民」、2008在
北京辦奧運
‧‧‧);自然,有心人如劉先生等是不會被此
表象蒙蔽的:
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是否能夠就此邁向一個高原期,
還是像現在已有人提出的「泡沫化」--
是的,或像曇花一現那樣的,再繼續滑落,或成為歷史性的
分水嶺,這裡的確隱藏著一個「不容逃避的」重大抉擇!
事實上,這個問題隨著歷史列車的逼近,已若隱若現的浮上了
檯面!

4.
在此,我完全同意
章立凡先生所說的:
我相信,我們這個民族還是有希望的,但文化專制主義

沒有前途。
」(「崛起近乎意淫,復興”且慢奢望」)
歷史早已証明:任何程度的「
文化專制」,都只可能是一時的,
甚至比「政治獨裁」更短!
像王安石立意甚佳、手段粗鄙的「新政」便是一例。
我們今日所要做的,說難非常難,但也沒難到一定做不到!
我們若能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的從現今的時代需求和歷史的
教訓中,找出可以改進目前處境的那條路--
若簡言之,就是唐逸先生所謂的「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
我們只要找到了,無論是「今日中國的文藝復興」也好,
新人文運動」也好,「道德重建與社會復興」也好,推動
起來,自然容易收到事倍功半之效。
若干知識分子視「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國家」
的說法雖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兩者畢竟不能劃等號,也不
全然符合歷史的真相。
寫到這裡,我不能不想到我腳下的這塊土地:台灣。
數百年來,台灣的命運坎坷,一直像小媳婦的任人擺佈。
這半世紀,由農業步入科技,從威權到民主到經濟奇蹟,
這才成為名符其實的小小「寶島」。
可歎的是,近十年來的台灣,只為了極少數控權者的愚昧
私慾,大開民主倒車!既害怕大陸的「統一」,又不思一己的
振作提昇,只一味喊出許多口號(祇有讓這塊土地上生靈
倒霉的)、做出若干幼稚、荒謬、低IQ或超低EQ的事;
沒必要的把「中正紀念堂」改為「
臺灣民主紀念館」,便是
最近的例子。
更糟的是,總有若干不分青紅皂白的知識分子(骨子裡流的
權力慾比夢想鈣素更多),
扮演搖旗吶喊的腳色,其實,根本
比不上「五四」時期的左傾文人--至少後者多半還是
有抱負的理想主義者。
可悲的是,這裡做出小鼻小眼的種種醜態,彼岸不思「大國
崛起」應有的氣度,連基本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也
不甩,只一味「鴨霸」的盛氣凌人--這固是「權力使人
腐敗」造成所有在位者的盲點,兩岸的知識界(更別提一般
被牽著鼻子走的小老百姓了),我以為,若僅僅就這個不成
問題的問題,不能透過「文明」心態,做「文化」層次上的
思考、判斷,真不知能期待出什麼樣的「大師」?做什麼樣的
「觀念變革風暴」、「普世價值的文化尋根」?創作出何等的
作品!
自然,「文藝復興」、「新人文運動」,誠如俗語所說的,
「麻繩提豆腐,提也甭提」了。

5.
唉,先不談這個。
面對時代、人民、文化、國事、社會現象,身為知識分子,
能做出充滿使命感的呼籲、自省、進而探索梳理、尋找癥結
和藥方,無論如何,總是個好的開始!

陳太勝先生在「中國文藝復興的歷史與現實 」一文裡,
提到了(我個人認為)具有先決性的一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1世紀是中國的
世紀”之類的話,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上的冷戰思維,先心存
對抗與淩越他人的欲望,又怎能進行合理的文化建設呢?

若說政治上的干預是相當重要(或關鍵性)的一點,「心存
對抗與淩越他人的欲望」心態,在世界逐步邁入「地球村」
此刻,不是註定失敗,就是,根本不可能讓我們所期待的
發生!
必須面對、或超越的問題當然不止這幾點--甚至幾百點
也不止!
但若能克服這幾點,卻是很好的起步,或可說邁出了一大步!
是的,趨除黑暗、帶來光明的,只需要一把火--當今的
中國若想再造一個類似歐洲的「文藝復興」,讓問題叢生的
中華文化」更具有鮮活力,更實在的,使數以億計的文盲
和半文盲,都能享受到現代化的文明,讓活在這片土地上
大多數人民活得更好、更自在、更具有文化水平--
且勇敢的拋去若干教條、主義、意識型態,發展更普及的
民主教育,加上更多類似劉先生這般的火種、持續的發出光、
一日日放聲呼籲、激盪到各個角落,我們便能一步步走上
那條我們日裡、夜裡所夢想、所渴望、所追求的路!
詩人曾說:「一葉知秋」,「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劉先生想必是看到了什麼,才發出這等呼聲,而那些知識
分子也必是感受到什麼,才紛紛響應;
隔著一條海峽的
我輩,雖然聽見的較晚,卻也知道:我們已經上路了!
是的,我們已經上路了!

後記:五月下旬寫完此文,因一直想進一步寫出個人觀點
--從「世界村」,而非「中國」或「台灣」的角度觀察,

一個新世紀的來到;從「眾生」,而非「人類」的角度探索,
我們要怎樣才能讓地球活下去、讓未來的生靈活得更好
--
也許在21世紀的今日,唯有了解了、洞悉了這兩點,自可
解決、並創造出另一個
文藝復興」、或「新人文運動
--想到半世紀以來的環保精神、弱勢呼聲、黃絲巾、
紀錄片、各種(從商業氣質到孤獨的理想主義)關懷運動
與靈修書籍,我所謂的「我們已經上路了」,也正是從這一點
來說。
事實上,我還大膽的相信,一旦為這兩點找到輕重緩急
近中遠等皆宜的不同藥方,
別說「文藝復興」、或「新人文
運動
」連「烏托邦」、「桃花源」,可能都不成問題。
慚愧的是,拖到今日,仍未能形成一個較完整的脈絡,足以
動筆。
隨著時日過去,想到以網上藏龍臥虎的有心之士之多,自有
見識高明、超越的主張,可供啟發分享,我早該貼了再說!
為此,謹以此一短文「拋磚引玉」,求教於八方有心人。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a0612&aid=1135522

 回應文章

蚊人-曾元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8/06 00:09
是的!我們已上路了...劍也已拔出. 但四顧茫茫.......
一襲白衣(maya0612) 於 2007-08-06 07:38 回覆:
四顧茫茫
惟日漸黯然的夕光
風塵了日益僵冷的大地
風塵了歲月

四顧茫茫
大水已淹沒了半山亭前最後一道石階
夢中的鷹影依然迴旋不已

四顧茫茫
是走?是留?的一顆心還在忐忑迷惘

四顧茫茫

臨宵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但比爛是沒意義的
2007/08/05 16:12
但比爛是沒意義的
除非我們嚮往的是下地獄

好同意這句話哦!
一襲白衣(maya0612) 於 2007-08-06 07:24 回覆:
那就在□□見摟
密碼是口不對心歐
><

一襲白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因為已無愧的
2007/08/05 09:49
阿魯巴兄:

多謝你的關懷與包容
這篇文章本來就是一個引子
一篇閱讀感
儘管立意立題都不小
只是提出一個看法
表達一份感動
希望藉著這份感動
讓更多的菁英和有識之士提出更多具體的高見

從歷史的運轉中
我們可以看到
當眾生由早期的拜物形成宗教
再開發出各種教派階級直到今日的民主社會
每一次的衝突除了先民是為了存活而與自然抗爭
這兩三千年來
主要還是人性中的貪慾作祟
引發出形形色色的戰爭暴動征服追求與夢想
有文化而少文明

時至21世紀
種種訊息都指出我們的地球母親病了
這當然影響到萬物的明日
危機也意味著自救
人類固是這一波大浪的元兇
面對分界點
卻也不能步放慢腳步
反省反省再反省

當年
台灣剛有點經濟成就
隨之即來的引來港人推銷六合彩
提醒中南部的鄉親們
在忙完農作後不防賭一賭
風氣席捲所致
很快成為張眼的暴發戶
從土土的觀光客變身成財大氣粗的台商
從純樸的小島進入資本世界
再包裝為一座日漸污染的浮華之島

有錢不是壞事
但有錢容易使壞
就像女人所說的
男人一有了錢心就花了
夜夜春宵包二奶
其實大家都一樣
過去女人因家窮被迫賣身
今日少女為了一個名牌環保包
可以主動上網拉客
而那些五光十色的廣告媒宣
盡是挑逗人心中最脆弱的那一角誘惑
若看看那些指標型的上流人物
除了追逐名利
收集名牌
更多的是矯飾與傲慢
政客們更是大染缸中最黑最臭的那一坨
膚色雖有別
人性都差不多
近世的美國便是典範型的例子

但比爛是沒意義的
除非我們嚮往的是下地獄

二三十年前
台灣的經濟奇蹟只是茶壺裡的一捲漣漪
已引起世人側目
如今
佔四分之一人數的中國崛起了
全球的財團都湧了去
那裡老一輩心中還密藏著卡夫卡的夢魘
年輕人卻是脫韁野馬
整塊大陸成為冒險家的樂園
而體制教條和道德規範全都是可以拋棄的玩意
特別是那些僵硬的古聖人話語
兼之故步自封與抱殘守缺的老頑固
新潮的前衛思想家
和媒體上大放厥詞的名嘴
各自從私利角度
唯恐天下不亂的嘲笑本該尊重的一點點
僅剩的人性尊嚴
如「民主」不等於「任性」
「自由」不等於「放縱」
「正義」不等於「我是對的,只有我是對的」

在此等情境下
忽然有人提出
「今日中國的文藝復興」
「新人文運動」
「道德重建與社會復興」
實在有如堂吉柯德那般的荒謬

在三思後
又不能不感動

如今
除了少數如「飢餓三十」那等地方
就算是那等地方那裏的生民
也是「世界村」的一部份
或多或少的影響每個人
閉門造車的時代已遠
我們都在共生共業共憂歡存亡
若二十年後極地雪融是事實
土地要消失一半
瘟疫會再度流行
金錢文化創作加上各行業的天才創作發明
若不能轉緩這個現象
再多的「文藝復興」
加上十倍的「新人文運動」
又有何用呢

我輩雖非大人物
卻也不至像那些大人物製造大惡
卻可以憑一股拒絕屈服的浩然之氣
影響周身
棉力雖微
就像大海由滴水凝成
必有不可預見的作用
前哲曾謂
「成功不必在我」
凡走過的
朋友啊
無論會留下多少痕跡
因為已無愧的
活過
愛過
盡一己之力過
自當無畏的
面對那或將滔天巨浪的未來

謹以此互勉
一朵隨風流動的白雲

好宅豬大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時候
2007/08/04 18:33

抽象的思維會比具體的細節還要有彈性

在您的這篇文章大概看到這樣的重點

特別是比較超越性的相法與觀點

在當前是相當欠缺與必要存在的

如果就海角一隅的台灣來看

只能停留在"搶救國文"和崇尚文言文"這些對抗性質的思維上

很容易分化對於文化的前瞻與展望

落於"唯有古文和文言文才是文明的資產"的政治性結論

或者是"愛台灣要有主體意識"的國家認同問題

更不是著眼在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自許為道統而傳承古典文學

這恐怕不是理想而是故步自封與抱殘守缺

這對於文化的發展和文學的進程

完全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