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5 11:46:58瀏覽1054|回應16|推薦176 | |
近日看見一句奇怪的說法,和一種近乎失憶症的觀點。
在FB的網上,有人說李魁賢講了這麼一句話:「長期寫詩的人其人格 必然崇高」,這當然是一廂情願的看法,很難令人認同。 李魁賢是學者、詩人、相當優秀的翻譯家,我一向喜歡、推崇他所 翻譯的「里爾克的詩」,但「長期寫詩的人其人格必然崇高」,這句話 卻真是奇怪極了? 不說古昔外國,當就現代的小小台灣詩壇,固然有許多值得尊敬的 詩人,有的人格崇高、有的人格不高、有的人格不知高不高,卻是 很普遍的事實。 「文如其人」,雖是我一貫重視的,卻也知道以人性之複雜,更多的 卻是「文是文」、「人是人」的分離現象。 我絕對認同詩文的潛移教化,對人格的提升有幫助,但說「長期 寫詩」便足以達到「崇高」這等高度或境界,實在很難想像。 我的質疑和好奇在,這話真是李魁賢講的嗎?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 會不會是有感而發?意在言外,重點在勸勉某人、某事件? 另一觀點則是某位詩人,在辛苦耕耘多年後,依然和絕大多數文創者 那般難以謀生養家,活出他想擁有的生活方式;有一次,偶然插花 寫劇本,僅僅「企劃案」便拿到了「5個月的薪水」,因此得出結論: 「與其裝清高,當個下筆很春秋,但其實苦哈哈的詩評家,不如 寫劇本撈銀子去」,他也很坦率的承認自己「不酗酒,也沒蓬頭垢面, 沒有藝術家的外型和頹廢氣質,所以從來不敢以作家自居。有人問起, 就說是爬格子的文字工作者。」 同為過來人,我肯定他的才華、他多年的堅持、接受他的論點:「我 不當作家,只當印鈔機,用作品來印鈔票」,甚至他的「結論」: 一個人憑自己本事撈銀子,就算賺得和金庸、畢卡索、「哈利波特」 作者那麼多,都不是可恥的事,其實相當可羨;但把昔日的「熱愛 創作」比擬成「裝清高」,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調」,卻真不該是 有見識的創作者該說的話。 在此,我把這句話視為他一時失言;人難免有一時說錯話的時候。 但他進一步指出:「作家這頂大帽子,在台灣多半是一種反諷辭格; 意思是說:你的作品很好,但賣相很差,」 「在台灣島上,賺不到摳摳的作家,和屁沒兩樣」。 這是進入資本社會,泛功利現象的後遺症之一,到處都是,本不足 為奇,在此等大氣氛的壟罩下,我輩受輕視、被邊緣化,都可算 「教育」蒼白、失調的結果,所謂的「禍延子孫」,如今指的正是我們 自己! 可歎的是,這位詩人,嘗到「撈銀子」的甜頭,覺昨日之非後,彷彿 患了「失憶症」,忘了「堅持困學和富而好禮都值得尊重」,忘了 「裝模作樣的故作頹廢和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暴發心態,都是半斤 八兩的可笑」,忘了自己在得意時,決不在「鈔票或比你高比你行比你 有才華比你幸運有名有錢有成就有社會地位的人前,低頭」,忘了自己 在失意時曾有過一個夢,更忘了自己曾多麼的以「創作者之以創作 為榮的骨氣」,我們所鄙視的政客固然「換了個椅子,便換了個腦袋」, 令人不齒,難道讀過這麼多書的我們,也非得如此嗎? 在博到一些虛名與小小社會地位之後,便否定昨日之我的種種美好, 白眼顧人,在後進前孔雀般誇耀,卻又卑微的面對擁有更多虛名、 更高社會地位、乃至存摺上比你多出幾個「0」的另一界面的金字塔 人物,真的非得如此嗎? 長期寫詩的人其人格固然未必崇高,面對現實種種,也無須自我 降格到這種地步吧! 仰不卑,俯不怍,「有錢是一時,有格是一生,」友人說。 聰明的寫手啊,盼思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