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台灣高等人力三大病
2007/05/28 06:47:59瀏覽586|回應0|推薦0
台灣高等人力三大病
企業雇不到員工 學生找不到工作
作者:田習如
財訊雜誌  2007/05
 
時序又進入求才求職熱的畢業季,各種嚇人的高學歷、高失業、低起薪……等新聞跟著出爐,每年都參與校園徵才活動的人力公司主管也說「今年氣氛比較冷」。經建會專案報告則指出,未來三年科技產業新增人力供需將有三萬個名額「不搭」,需要進行媒合,顯示大專教育「學以致用」有大缺口。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在台灣愈來愈顯著,產學各界如何因應,年輕人如何準備未來,值得仔細探討。

其實從統計數據來看,十年前大學以上畢業生約占同年各級學校畢業生的一○%,如今占二四%;十年前台灣失業者中,大學以上學歷約占一○%,如今占二一‧六%。乍看之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愈來愈高,似乎滿「正常」的,那大家在緊張什麼呢?

問題一:高階、基層都短缺 中間虛胖

根據經建會推估,二○○五至○八年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短缺五萬人、基層人力不足卅二萬人,中級人力則過剩一萬餘人。

多數的大學畢業生,正屬於那不上不下的中間階層。雖然一萬個過剩相較於卅七萬個短缺,顯然台灣產業人力供需失衡除了教育還有別的問題,不過再看另一個趨勢,即不同教育程度的歷年失業率變化,可發現自○四年起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四‧一%)已開始超越專科(四%),○六年差距拉得更大——大學以上失業率為四‧三六%,專科生為三‧五五%;報載主計處官員更預期今年起大學生失業率將成為各學歷中最高的。

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社會,在儘量提供升學機會的「教育自由化」大旗之下,短時間內硬撐開大學窄門,卻沒有考量到教育品質及其和職場的連結度。一九九六年開始教育部大幅放手讓私立學校升格,十年來專科從六十一所剩下十六所,大學由卅八所增為九十七所,技職專科教育這一塊歷經「失落的十年」後,政府才驚覺產業所需技術人才培育不足,民間也驚覺愈來愈好作的「大學夢」醒後,卻是大學畢業生愈來愈不吃香。

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主任彭森明指出,大學「擴張沒錯,太快有錯」,大學生人數應該上升,但開放技職學校升格的速度太快、幅度太大,導致大學生品質顯得快速下滑,產業所需的高等人力供需也跟著失調。一位學者甚至半開玩笑表示「每個私校背後都有立委」,教育部哪裡擋得住私校要求升格的壓力。

技職教育日益萎縮的問題如何解決,許多人的看法是「太遲了、沒救了」,而教育部喊出的「大學技職化」也有反對觀點,認為大學與職校是兩套不同邏輯的教育,搞在一起只會兩面不討好。不過也有人不死心,建議引進國外學生進入台灣職校,先彌補產業缺口,再重振職校風光。

問題二:高成低就 學用不符

根據彭森明針對五萬多名已就業一年的大學畢業生調查結果,竟有高達五一%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目前的工作其實不必大學學歷就能夠勝任;另外,約有三成的人認為大學所選科系與現職沒多大關聯。

如果大學教育讓畢業生得到這樣的就業體認,不啻耗費了年輕人四年的青春和家庭的心血,對社會而言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浪費。雖然一般來說高學歷仍相對帶來高收入(不過主計處統計也顯示專科以上畢業生起薪水準不如十年前,高中職畢業生起薪則有成長),追求升學仍有實質的誘因,但「高成低就」等失衡現象,某種程度也開始打破了文憑的迷思,例如不少觀察者就指出專業證照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職場趨勢,一張廚師或導遊執照,可能比大學文憑來得有用。

至於三成比例的「學用不符」現象,彭森明認為還算平常,部分畢業生所讀課程就算與工作不直接相關,也不代表過去所學就沒有用。一○四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認為許多大學生因不了解職場的實況而選錯科系,例如富有同情心而選社工系,卻不知在社工專業上其實同情心不能太高;或者因了解職場真相而放棄原本規劃的道路,例如電機系畢業生不想當高級勞工而改行。

問題三:找工作不難 待得住不易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針對已就業三年的畢業生及雇主調查,發現八六%的大專以上畢業生在三個月內就找到第一份工作,但約三成不能勝任(二七%認為學用不符,受訪雇主對任用大專以上畢業新人也有約三成不滿意度),更有四五%畢業生平均一年換一次工作。

劉孟奇認為教育產出人才與企業期待不符的重點,不在於科系專業是否配合產業,而是大學教育是否教導了學生就業的核心能力(就業力)。在他的調查中,雇主聘用大專以上畢業生時優先考量的能力,以及畢業生認為勝任工作必須具備的能力,剛好有高度重疊性—首要為「良好工作態度」(受訪雇主高達有八五%將此列為第一、畢業生則有六五%),其次為穩定度及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等,而專業知識及技術在雇主眼中的重要性則不如畢業生所認為。

因此,劉孟奇主張大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不在於科系調整,而是教學內容及方法必須能促進學生的就業力,包括大一、二不分科系,著重培養基礎能力,到大三、四再修更深入的專業學程。他也指出,美國大學在大一就開始為學生作職業生涯的輔導,台灣卻是直到大四才開始。

對於大學教育與學生就業日顯「脫節」,高教司副司長黃雯玲坦承過去高等教育重研究輕教學,政府的資源大量向研究型大學傾斜,如今則轉移部份資源以鼓勵「教學型」大學,開始注重學生的就業面需求,例如加強產學合作、提早實習等等。

雖然大學不是為了企業而存在,無須為企業量身訂作來產出人力(否則企業開職校即可),但多數大學生卻是為了就業而入學,何況高等學府也吸收許多公眾資源,社會自然期待培育出的人才能夠合乎所需。如今高等人力供需同時出現質和量的落差,亟需重新檢討改進。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tth5560&aid=9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