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2 09:24:51瀏覽665|回應1|推薦8 | |
去年曾貼了一篇頭重腳輕的美國財富分配,用圖表顯示貧富差距擴大,最近美國及歐洲PIIGS國家國債風波又起。乍看之下,歐美等已開發國家赤字累累,人民債台高築,欠錢的總得勒緊褲帶來還錢,財政緊縮是必然後果。但是還錢的方式很多,一般人總以個人經驗來看國債,其實從政策和數據來看,財政緊縮的結果,經濟減緩甚或衰退,還債更為困難。 過度舉債及槓桿操作資金,是促成金融風暴的主要原因,但是當債務人無法清償時,只要和債權人協調或宣布破產,損失由雙方承擔,債務問題也就解決了。政府出面純脆是收拾善後。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在顧全經濟大局的假像之下,政府概括承受公司銀行債務損失,真正受保護的實際是較富有的債權人或銀行,而受債務連累的個人及多數納稅人,卻挑起還債的擔子。由最近看到一篇對(巴黎1872-1937)六十五年之間財富創造與分配的報告,我真懷疑,已開發國家的政策,是不是在走回頭路? 這篇報告將當時巴黎居民分成兩類:第一類屬收租放款的食利階層(Rentier),財富主要來自繼承,Rentier一生所消費遠超出工作創造所得,另一類屬於工作儲蓄/白手起家階層,他們所創造的財富超出一生所消費。這種社會有個特徵:最富有人口的10%即Rentier,擁有社會總財富的70%,他們財富的報酬率在4至5%之間,但社會經濟成長率卻只有1至2%,在這種比例下,Rentier階層就可以維持他們的財富和消費超出他們生產的生活。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巴黎,就是如此的社會。若用加州大學(UC Santa Cruz)一篇(財富,收入,權力)的報告還有2008年聯合國的財富分配報告來驗證,21世紀初的已開發國家,最高10%人口財富佔全國比例:丹麥(76.4%:1996),瑞士(71.3%:1997),美國(73%:2007),都可算接近Rentier社會,由於過去的經濟成長率較高,所以人民生活仍舊正向的持續改善。 但是美國最近幾年經濟陷入泥淖,財富差距擴大,金融海嘯本來可以是個調整財富結構的機會:政府讓金融業財閥倒閉後,概括承受脫水資產,再以類似台灣三七五減租方式,住者有其屋,長期低利貸款,幫助窮人脫困,也避免經濟火車頭的營建業崩盤,另外再擴大公共支出,將經濟拉抬起來,稅收自然增加了還債,或經由市場貶值,降低實質負債。我們可以想見,窮人腳踩到地,沒有甚麼可以賠的,損失最大的是當初不管債信,隨意貸款給窮人的Rentier階層。可惜政策剛好相反:政府搶救銀行,100%清償債券持有人,任銀行查封房屋,減稅(目前美國的遺產稅是零),華爾街不但毫髮無傷,還連續兩年(2009 - 2010),發給自己有史以來最大的紅利,財政緊縮造成更多失業,經濟雪上加霜,而Rentier階層的利益更是穩若泰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