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1 23:02:45瀏覽2976|回應4|推薦151 | |
大學時,剪髮都在住家附近的「X都」髮廊。
當時的髮廊服務氣氛,洗頭小妹與設計師都會跟你閒話家常。
我的設計師小娟,國中畢業從澎湖來台北發展。當年的設計師養成過程,大概是洗頭小妹先做幾年,慢慢升為助理,可以幫客人簡單吹髮型,然後,真正的設計師才出場,做最後的總整理、造型。
小娟後來接一些雜誌封面拍攝的明星造型工作。也日漸感受自己的所學不足。我曾經是她的英文家教老師。後來,她去讀了基督學院,更毅然決然去美國遊學兩年。
回國後,小娟開工作室。也不斷上各種造型課,企圖與時尚同步。我整整讓她服務了十幾年。
我們家晚輩,有三人在演藝相關行業工作。他們介紹了真正在幫藝人做造型的設計師給我。我換了幾家這樣的髮廊。
這些專做造型的設計師,他們學成過程與傳統美髮師不同。只要略懂洗髮技巧即可,他們學更多的是「造型」與美感的掌握技巧。所以,他們要吸收很多國外的時尚資訊。
這些髮廊有一共同特色。他們不鼓勵助理與設計師,與客人聊天話家常。要聊也是髮質分析或造型、吹染燙的建議。所以,在那樣的環境剪髮、染髮,除了背景音樂,其實蠻安靜的。
最近很忙,實在撥不出時間在交通與仔細剪髮的漫長過程。但瀏海長了,看起來很沒精神。我選擇了住家附近的髮廊洗頭修剪劉海。
裡頭只有兩位設計師,三位客人。但像菜市場一樣的喧鬧。各種東家長西家短的聲音。
輪到我時,設計師一邊吹髮,一邊問我住哪裡?做什麼工作的?住多久了?還說我們這棟的二樓的太太也是她客人,還說附近的牙醫沒有健保等等,表示她對這附近生態很熟。
走出那家店,感觸很深。這樣的髮廊服務文化,其實是停在三、四十年前的。當然,這樣的文化,也有她的「受眾」。而且可能還覺得蠻親切的。我想。
這樣自己開小型美髮店的人,常常是以前知名髮廊的頭號設計師,退下來自行創業的。於是沿用以前的服務模式,熟稔客人,做好關係。但比較沒有花心思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課題上。
你好奇做過一種測試嗎?我們喝的水,不會只有熱水、溫水、冷水而已。
哪一天,或許可以試試看,嚐嚐20度C、 40度C、 50度C、 60度C的水,看看喝進口裡、身體的感覺如何?
曾經有一位知名的咖啡店老闆告訴我,他剛剛端過來的咖啡大約88度C左右,然後介紹完這杯咖啡後,他告訴我,現在大約85度C,最適合入口,是可以嚐到這杯咖啡最香的溫度!
職場多元,各有各的受眾與要溝通的族群。不管在大企業或自己工作室,執行工作者,不斷精進,提升自我,恐怕也是必須的專業態度吧!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期待的反饋是「我們曾經見過面」!還是「我們的交流浮現寬廣深刻的世面」?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