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3 01:35:01瀏覽295|回應1|推薦6 | |
許多人以為在家教育是為孩子選擇了一種比較特別的成長方式,但其實,私塾是個天天赤腳踩在土地上走路,更加平凡,更加現實的地方。
私塾,卸下妝扮,緊緊地貼著生活的脈動,活著。
有次夫人去聽一個演講,一位曾經在家教育養大七個孩子,如今幾個孩子又成為在家教育者的父親問:「如果你想一路在家教育到高中畢業,你會用甚麼來評斷孩子是否可以從私塾畢業?」 是啊!如果上學,在美國,高中畢業時有一個清單,要修完多少學分,甚麼成績,就可以領到畢業證書。那麼私塾呢?難道,他們也拿學校的清單來決定孩子畢業與否嗎? 那位私塾前輩說,他們家的畢業資格是:學生已經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並能為一個家庭擔負基本責任和義務。 簡單說, 就是要被預備好了可以成家,才可以從私塾畢業。 剛聽這論調時,夫人真的嚇了一大跳!!這是哪門子的畢業資格? 他說,當學校教育積極在為世界培育一個部門主管,專業人才的時候,他渴望為某個家庭培養出一個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媽媽。 的確,以前人早早就準備好要進入婚姻家庭,可是現代人,到了三十,四十歲,仍說他們還沒預備好。 沒預備好是誠實的,因為成長中,真的沒有環境來預備他們。 雖然大部分人仍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工作可以更換人做,父母不能換人做,可是,大家繼續在孩子的黃金歲月裡,訓練他們成為一個職業人才,而不是成功的家庭守護者。
夫人離家得早,也學會持家得早。 做小留學生的年代裡,她已經學會打理一個家庭生活的一切所需。 有了孩子,她也早早就開始訓練他們作家事,學習生活技能。從搖搖晃晃走路時幫忙把玩具丟回箱子,吃完飯擦桌子,墊個小凳子洗茶杯,疊衣服,到大一點吸塵,擦地,整理廚房,一點一點,慢慢教,慢慢累積。 結果在同伴群中,竟有人因此稱夫人的兩個女兒為「灰姑娘」。 (唉!這一代孩子,媽媽叫他們洗碗就變成後母了!) 但孩子上學後,年紀越大,夫人感嘆他們的生活技能訓練越無法進行。 因為時間都被卡死了,日子趕著過,不是懶,而是學校的生活方式其實真的不食人間煙火。 放學後趕功課,練琴,課外活動,唸書,一程趕過一程。 轉眼天已經黑掉。 才中學生,日子就像輪子般,固定的,在一樣的軌道上,白天轉到黑夜。 夫人才明白,學校為學生們安排的時間表,不是為現實人生設計的。 當老師為孩子上數學課,語言課,甚至家政課的時候,想的是考試出來的成績有多優秀,而不是一個人如何把自己的生活打點得健康,溫暖,有創意。 因此,即使教會了一個孩子做飯,洗碗,整理房間,洗衣,照顧弟妹,他們仍然沒有擁有真正的生活技能。因為我們成人都明白,在現實生活裡,這些事學來不難,難在成為習慣,難在肯耐心謙卑地,甘於平凡地,長久行在生活中。 私塾開張之後,夫人終於可以帶著孩子們,腳踩到土地,生活!! 每天早上起床,都可以要求孩子鋪床,不用因為心疼他們昨晚做功課作到半夜,今早睡遲了,而告訴自己說:算了!我來吧! 每天早餐,孩子都可以自己打理,不用因為怕他們來不及上學,而甚麼都預備好,還要一路追,一路叮嚀著:記得吃呀! 每個星期,孩子可以固定盡到洗衣服的責任,不單洗自己的衣服,還連其他家人的也一起分擔。 晚餐吃完,夫人一星期總有幾回完全交給孩子,從洗碗到擦洗爐台,全部包辦。 當然,固定陪夫人買菜,學著挑選水果,比較價錢,運用折價卷,是生活的一部分。 當夫人忙時,大姊姊變成小老師,二姊姊變成好保母,學習成為被託付責任的人。 私塾,他們無法只想和同齡孩子在一起,老的,中年的,小的,都是他們天天的夥伴。
孩子們從剛學習一種生活技能的新鮮感,非常樂意參與,到做厭了,懶了,想要逃要避,或能混就潦草混過去,這些過程,因為都那麼「現實」,那麼「人性」,而被夫人視為比「能力」更扎實的一堂課。
有朋友說:「何必呢?孩子長大自然就會了!」 「是啊!」夫人答:「所以私塾的重點不在訓練他們『會』,而在幫助他們『願意』。」 家庭生活裡大部分的事,重點,從來不在會不會,而在願不願意,有沒有心。 一個懂烹飪的女人,和一個有沒有被欣賞,都願意天天為家人做飯的妻子或母親並不一樣。 一個會洗碗的男人,和一個上班已經很累,還願意飯後幫忙的丈夫或父親,也很不一樣。 學校的重點在訓練,私塾的重點在於塑造人。
一天天,私塾生活,生活私塾。 夫人越來越明白,教育,不是在為孩子設立目標,催促孩子奔向目標。 私塾的意義是相陪,陪著孩子貼近現實,陪著孩子經歷生命的塑造,陪著孩子尋求人生標竿。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