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就中國禪宗來談什麼是禪的內涵?
2019/04/22 16:02:24瀏覽408|回應0|推薦5

在人們的觀念裡認為禪古老而神秘,它以特有的方式,教人開啟智慧,了悟人生,千百年來,人們覺得它非常神奇,在古代,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喜歡禪的智慧。而現代社會,又一次興起了學習禪的熱潮,那麼禪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被這麼廣泛地關注 和應用呢?

何謂「禪」?禪究竟是一種什麼知識?

這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因為禪不是一種知識的知解,是超越學識範疇的;禪,不是那種被稱為「佛學」的制式名詞。佛學是指研究佛教專有名詞、研讀典籍。凡是對佛法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 是不能用講的,禪是被「悟」的。 頗有人將打坐或禪定認為就是禪,事實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 而是指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是言語說不出的內在體驗,它不是外在或有形的現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觸、發現,或感受到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體驗到禪,說什麼也不是;如果已經體驗到禪,那就是處處都在,行、住、坐、臥,俯拾皆是。 所謂行、住、坐、臥是禪,挑水、擔柴是禪,語默、動靜也是禪。

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與中國老莊思想是一致的,是『形而上』的,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禪,雖說是屬於修道可得,然而它的性質不容易說明。悟禪與悟空是相容的,要是想說明它,不外是「說似一物即不中」, 實參實究的一種境界。

『禪』在沒有澈見本來面目以前,是不易把握的一種境界。因為實在無法用語文來告訴你禪是什麼東西。所以稱為不可思議。禪重在體驗: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要你自己實際體驗,所謂「靜中涵養,動中磨鍊」。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在世界,是人類慧命活 動的基礎。

這種意味,禪是極貴族的,是專門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了知的,然而,禪又是是極平民的、通俗的普及一般人士的面前。在禪裡沒有框架的城壁,是極 其寬廣,任人取捨,是自在、奔放 。

然而禪究竟是不可說的,眼不可見的,是經過參究體悟出來的生命。所以非是一般文人玩弄筆墨所描寫的禪境界。如果自己並沒有實證參究,對禪的意涵可 說完全不明白,試想,這樣怎能悟得『禪』味呢?他所說的都是『口頭禪』。

怎能悟得禪的味道呢?實參實究,絕不是輕心慢心可以深入堂奧的。非大徹大悟,放捨諸緣,休去、歇去,一擲乾坤,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大死一番,斷不能體認禪的真正意涵。

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修者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裏,是與開悟的道無關。達摩祖師論:「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中峯禪師曰:「禪者何物?即吾心之名也,心者何物?即禪之體也」。故禪之本體即是心,以心為中心,心即是禪的根源。

簡單的說,禪境解脫乃是從照見『五蘊皆空』中建立起來的。若沒有照見自性本來清靜的真知真見,縱然日日焚香操琴,亦無禪境解脫可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道在虛無向內修。』所以『禪』是內求之事,這並非外在事相功業可以取代的。「禪」的全部精神,即在究竟明白自己的心性,所謂「見性成佛」,就立腳於此。

雖然,真正的「禪」,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但是,禪仍然需要以文字語言指導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雖非月亮,但能讓我們循著它找到月亮。

禪從中國文字構造及字面上的解釋,禪字的本義,是指祭天之意。古德用它的字音來翻譯梵音,那是取材於禮記大學篇裡的『定、靜、安、慮、得』。

從禪的語義來說,「禪」是從巴利語的 Jhana 而來的音譯,叫做「禪那」, 略稱「禪」,漢文譯為「靜慮」、「定慧均等」。或譯為『三昧』,是 Sama- dhi 的音譯;或譯『三摩地、三摩提』;照語義上,有譯為「總持、等持、等至、調正定、正心行處」等。也就是與【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有共通的意涵。

禪法雖屬於佛法,然非佛陀獨創。遠在佛教以前,印度哲學的「吠陀時代」,就有其淵源,經「優婆尼沙士」時代,到佛陀時代多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槃,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

隨著達摩祖師東渡,中國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成為佛教獨特的法門,也影響中國文化的演變。 可以說,中國禪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禪宗強調內心的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然佛教的禪與古印度外道的禪,雖同名曰「禪」,不獨其修行方法不同,即其目的也不一致。古印度外道以自我為中心,以禪定的方法而求達「梵我一如」 的境界。

佛陀則以無我為基本而修禪,而於成道及涅槃之際,皆依禪法而成。佛教的 禪,以通達於空、無相、無願 三昧而入於無我為目的。即是否定自我的觀念,超越了個人的意志,更否定了個人意志的梵,而達到第一義空的境地為究竟。

即從主觀和客觀細縛中解脫,而顯出諸法實相的面目,體現出無我,實證到真理實相,為捨卻古印度外道,「梵我一如」自我,而體現絕對的無我的三昧正意,與證得那個正等正覺無異的。

以成道而論,佛陀的開悟,既不是依於哲學理論的研究,也不是仰賴於神的啟示,完全是迴光返照,向着自己內心,都攝六根與貪、瞋、痴戰,與盲目的自我戰,終於降服一切,達到「一切勝者」,「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透露這個消息出來。所謂「獨尊」,就是乾坤唯一人的境界,是徹見心源無上正覺的意義,是體現到絕對無我的意義,這心就是禪心,也就是禪的根源。因此禪的起源與其說限於時代,不如說顯現於佛陀自內證的心為起源為確當。

中國禪宗的宗旨,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見性成佛。」所以我們追求禪的根源,最好究明自己的覺性。我們一旦能抓住自己心靈上所獨具那個核心,便會發現,「道本圓成,何假修證,人人具足,個個圓成」的正覺妙悟所顯現的絕對生命。所以禪又稱為三昧,所謂三昧,是超越一切諸法而開顯的無我平等絕對境界,三學的功德,六度的妙行,八正道的真義,無不悉攝於其中。故「禪」得稱為佛法的總持。

然而禪或三昧,要以經教文字探討禪的起源,是畢竟不可得,因為禪不以經教或文字所能暸解的,是從橫貫經教的根源佛陀正覺妙心而來。在使用語言上雖有種種差別,但禪的本質相當;禪宗指出「禪」它是最圓頓,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在達摩血脈論說:「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終日忙忙,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這是達摩大師給我們指示見性的意義。達摩大師西來東土,不涉名言,不參話頭,不立信證,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夫心本無形,云何可指?性本無相,云何可見?佛本自現成,云何復成?其意祇是因衆生妄起諸見,迷卻本心,故渡海西來,息其妄見,還得本心。以此得知達摩西來的大意, 也稍可洞悉「禪」的真義。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下次再談。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593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