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準備學測〈十七〉:怎麼做之八
2010/11/02 13:25:10瀏覽851|回應0|推薦0

(九)「雙軌並行式」之學測總複習

  個人認為,學測總複習要做到「課本複習(略讀)」(高一、高二)與「歷屆試題練習」兩方面,且兩者可以同時並行,個人稱其為「雙軌並行式」之學測總複習。

  此模式之基礎條件為:平時上課,應做到「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含課後問題解答)+課後複習」。如果平時未做到前述之基礎條件,則憑藉上課印象,以及段考前之複習印象,或許可嘗試為之,但其最後之效益(學測成績),決定於個人對總複習模式執行的程度。

 1.「課本複習(略讀)」

  就「課本複習(略讀)」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原則是:將課本看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背起來或記起來,不是重點,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強記課程內容上,因此將高一、高二的考試課本像看小說、報紙一樣地看完,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既然是像看小說、報紙一樣地輕鬆,所以,不須要正經八百的坐在書桌前看書,坐在沙發上看也可以;等同學時,拿出來翻個幾頁也可以。總之,以最快的速度將所有課本看過一次,就算某一段落、概念或理論不懂,也要一字一句看過,讓自己腦中有一次印象,再配合另一方法(歷屆試題練習),會在某一天豁然開朗。

  再者,因為各科性質不同,所以怎麼將課本看完的方式也就不同。例如數學科部分,就要動筆演算。第三,這部分既然是以略讀的方式進行,看了後面忘了前面是很正常的情況,全部看完之後,好像都忘記了,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看完一遍之後,還要繼續第二輪、第三輪…的略讀。因為強記撐不久,唯有多次的循環閱讀,才能將短期記憶的資訊導入長期記憶中。這就像我們出家門後,在任何地方都能清楚的記得家人的容貌,但是,搭公車遇到的同車乘客,或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回家之後,我們已經忘記這些陌生人的容貌了。這就是我們進行多次的循環閱讀要達到的目標。

  第三,如果你是一位做了「將考古題畫回課本中」的學生,則課本複習時,各章節的重要性程序將提供你的大腦很明確的方向感,讓你在複習時更有信心。

  最後,如何規畫時間非常重要,個人建議以彈性、減壓為原則。所以,所有的課本要多久時間內看完,我不會以每天或每週要念多少章節來排總複習功課表,我會以總量管制的方式來做,例如:

國文第一冊15天看完,英文第一冊20天看完,數學第一冊30天完成,歷史第一冊15天看完。

接著,國文第一冊排6月1日6月15日閱讀,英文第一冊排6月5日6月25日完成,數學第一冊排6月10日7月10日完成,歷史排6月20日7月5日閱讀。

  從上述的功課表舉例顯示了:

總複習的過程中,每天不是承受所有科目(十科)的壓力,而是有時二科,有時三科,或四科,所以,承受壓力的型態有點像數學的梯型圖形,總複習的科目逐漸增加,但控制在三或四科於某一時段同時並存(減壓原則)。

總複習過程中,會遇到情緒的高、低潮需要處理,例如6月5日原排定複習英文,但是自己一直想念歷史,這時候可以將歷史的表訂時間往前挪,就開始念歷史吧(彈性原則)! 

ƒ雖然歷史第一冊的閱讀時間提前,但是先不要更動原訂的結束時間,而且也暫時不要更動原訂的英文複習時間。

另一個會遇到的狀況是:表訂時間到了,卻還未完成,例如英文原訂6月25日略讀完成,但是未做到,就將時間往後延,你可以延到7月10日與數學第一冊一起完成,或延更多時間(彈性原則)。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時間怎麼延後,都不能超過表訂最後一個科目的原訂時間,因為每一輪總複習的結束時間要嚴格遵守(執行的紀律),才能達成多次的循環閱讀。

再次提醒: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每天都要排,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每天的內容多寡請自行斟酌。

總之,這個功課表的特性是彈性、減壓,因此,能不能做到就要看個人的學習紀律了。所以,我才會說:「最後之效益(學測成績),決定於個人對總複習模式執行的程度。」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455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