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歷屆學測及指考試題為導向準備大考
從效率(或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運用「80/20法則」,應將大多數的時間配置在考古題的練習上面,一則貼近教授的命題思維,再則從練習中分析、比較其與教科書編寫的差異,從中掌握準備的技巧與效果。
(四)學測 VS 指考:以學測為重心?還是指考?(選學測,還是選指考?)
有別於「一試定終生」的舊式大學聯考,現在的高三生面臨二月份的學測,以及七月份的指考。就命題的方式來說,兩者的題型有所區別;就整體而言,不論是題目的內容或計分的方式,指考整體的難度高於學測。所以,同學應以學測為主要目標,參加繁星計畫,或配合學校模擬面試整套計畫之訓練,參加甄選入學,提早考上理想大學。
為何重點在學測成績? 在甄選入學放榜之後,個人又跟輔導處建議蒐集學生(不論錄取與否)的成績單,並配合甄選入學的相關規定,分析學生落榜的原因,以做為明年的參考。以下就輔導處提供之成績單,提出幾點說明: 一、甄選入學規定:參加甄選入學的考生會經歷兩階段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學測成績的篩選,第二個階段是學測成績的採計比例及指定項目。學生報名之後,必須先通過第一階段的篩選,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的項目。 二、學測成績:在甄選入學的規定中,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學測成績篩選,以及第二階段的學測成績採計方式上,學生的學測成績具有關鍵性的地位,亦即學測成績決定其能否參加第二階段的口試。其次,許多學校篩選或採計的學測成績,相當程度集中於國文、英文或數學等三科。再其次,第二階段的學測成績採計比例上,大多占30%-50%之間,也就是說學測成績在第二階段占相當高的比重。 三、審查資料:審查資料的內容大多規定提交歷年成績、自傳、讀書計畫、社團參與、成果作品等項目,這部分的資料是面試教授的參考資料,所以,兩者具有高度的連動性。這部分所占比重範圍約為10%-30%。 四、面試、甄試說明與備註:面試是動態的,在互動的過程中,讓教授從比較整體的角度觀察考生,而其觀察的角度(或指標)就列在甄試說明與備註中。例如:以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為例,甄試說明提到「每位面試生依其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發展潛力、人格特性及整體表現給分,各佔20%」;備註中提到「本系以培育社會與政策科學研究之人才為宗旨。領域涵括社會學理論、全球化與社會發展、國家治理、政治經濟、政策科學、族群與文化、非營利組織、社會工作等。」上述的甄試說明與備註的資訊即在告訴考生面試的準備方向與重點。又如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備註說明「本系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合群、合作、熱心服務的態度,有追求卓越的決心,積極、上進、負責、樂觀、尊重別人、有自信的學生,因此希望透過面試的方式來瞭解學生。」因此,當教授詢問:「本系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合群、合作、熱心服務的態度,你如何證明自己具有這些特質」時,回答教授自己「社團參與」(例如參加戲劇社)的經驗即可證明自己具有這些特質。所以,教授的問題中,有些是可以從自己的審查資料中找到答案的。而面試所占比重約為20%-40%。 五、由上述之分析可知,在第二階段部分,學測成績與審查資料所占比重大約已達60%-70%,所以面試成績對錄取與否影響不大。其次,就學生的成績單來看,審查資料與面試成績大都在80分以上,甚至有90分以上的好成績,所以,由成績的表現顯示,審查資料與面試兩個項目可以經由學校老師的指導,於短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成果,亦即這兩個項目是可以速成的。 總結上述說明,關係本校學生甄選入學成功與否的決定權在於:學測成績。其成績之高低取決於,從高一進入明德之後,長期努力的程度;想要取得學測的好成績,就要從中四(高一)打好基礎,於平時力行「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含課後問題解答)+課後複習」,在升上中五之後,開始準備學測總複習,經由「雙軌並行式」的讀書方法,打好堅固的基礎,為中六的學測創造好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