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準備學測〈八〉:四本書的一些故事之六
2010/08/20 09:02:46瀏覽763|回應0|推薦2

 9.大腦守則10視覺→視覺凌駕所有感官

1)假如你的左眼看到一隻駱駝,你的右眼也看到一隻駱駝,為什麼你只看到一隻駱駝?但是,你卻能看到兩隻手臂?

   →為什麼兩隻眼睛看到的是一個視知覺?因為我們的世界是三度空間,但視網膜是二度空間,所以大腦經過千億個計算之後,根據先前的經驗,給你最好的猜測。

2)大腦看東西:先分(視丘是中央分配室)後合(聯結區)←視碟(填空)

3)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最好> 文字或口語表達

   大腦:圖像、實例、口訣 > 條列式文字(筆記)、理論

 10.大腦守則9感覺的整合→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1)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訊息進入大腦:先分(視丘是中央分配室,除了嗅覺之外,毎個感覺系統都要送訊息到視丘,嗅覺訊號則是直接傳到大腦各處)後合(聯結區)

2)假如我們同時刺激好幾個感官,我們的學習會比較好。

多媒體原則:學生在同時呈現字和圖時學習效果比只有字時好。

時間相近原則:學生在相關的字和圖一起出現時,學得比它們先後出現時好。

ƒ空間相近原則:學生在相呼應的字和圖位置接近時,學得比相離很遠時好。

一致性原則:當不相干的教材被排除時,學生學的比把它放進來時好。

多管道原則:學生在動畫加旁白時,學得比動畫加字幕時好。

(以上五點引自本書第233頁)

3)嗅覺:普魯斯特效應(例如賣巧克力的機器不停的飄出巧克力香味,銷售量增加60%;又如星巴克不准店員在上班時抹香水,以防干擾咖啡的香味)

 11.大腦守則11性別→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性別由男性的精子決定,X是從母親身上得到的

1)XX→女

   XY→男

2)基因上的性別:在X與Y這兩種染色體中,X染色體做大部分的發展工作,參與胚胎建構歷程。所以,只有一個X染色體的男生,如果X染色體出問題的話,就得承擔後果。反觀女生,如果其中一個X染色體出問題,還有另一個染色體可以取代原本的工作。

3)神經生理上的性別:女性額葉的皮質比男性厚;在休息時,女性的杏仁核較常跟左半球聯絡,男性則較常跟右半球聯絡。

4)行為上的性別:

  精神分裂症:男性 > 女性

  憂鬱症:女性 > 男性

 ƒ 男性有較多的反社會行為、毒品上癮或酒精中毒;女性會比較焦慮、神經性厭食症。

  語文:女性 > 男性

  數學、科學:男性 > 女性

  實驗發現:對於一個事件,男性記得比較多的大綱,女性記得比較多的細節。所以,如果職場上的工作團隊是由異性(男性與女性)而非同性組成,代表這個團隊可以同時注意到「主題」(男性)與「細節」(女性),在生產力上可能表現得比較好。

 12.大腦守則12探索→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索者

1)嬰兒:關鍵期

2)關鍵期之後:大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可以終身學習。

3)沒有不可教的學生。

  當大腦在分配處理的資源時,大腦地圖遵循的法則是競爭。資源不足時,大家會搶珍貴的資源,用進廢退是惟一的法則。

……

  ……可塑性競爭的發現顯示不僅如此而已。當我們年齡越大,我們使用母語的頻率就越高,母語佔據了我們語言地圖的空間就越大。這也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學新語言才這麼難,這個可塑性是具有競爭本質的,母語像君一樣,不給新語言機會。

……

  可塑性的競爭本質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壞習慣這麼難戒掉,我們一般人都把大腦想成一個盒子,學習就像丟東西進去盒子裡,當我們要改掉一個壞習慣時,我們以為是把一個新的東西放進盒子裡。但是事實上是,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時,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每次我們重複這個壞習慣,它又多佔更多一點地方,讓好習慣更難立足,這是為什麼要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的時難十倍,也是為什麼童年的教育這麼重要─最好一開始就教對,不要等到壞習慣已經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

……

  在童年,我們有一段密集學習的時期,毎一天都學到新的東西,然後,在我們剛就業時,我們也是密集的學習新的技術和能力,漸漸的,當我們步入中年後,我們已駕輕就熟,用的是已經熟練的技術與能力。

  在心理學上,中年是人生一段美好的時光,因為跟前面比較起來,好像水流過了急湍,開始平穩下來,我們的身體不像青春期那樣劇烈變化,我們對自己是誰已有穩定的概念,對事業也比較得心應手。我們還是認為自己很活躍、很年輕,但是我們傾向於欺騙自己認為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的學習,我們很少去做一件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學習的工作,也很少去學新的詞彙或新的技術。平常我們看報紙、上班、說母語都是在用我們已經熟練的技能,這不是學習。當我們到七十歲時,我們已經有五十年沒有系統化的去動用調節可塑性的系統了。

以上引自:Norman Doidge原著,洪蘭譯,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台北:遠流,第95-97127頁。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43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