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1 19:48:06瀏覽23102|回應0|推薦0 | |
◎本文是本人擔任考友社指導老師的另一篇經驗談,考友社是指導高中學生如何準備學測的社團。 前言 有別於「一試定終生」的舊式大學聯考,現在的高三生面臨二月份的學測,以及七月份的指考。就命題的方式來說,兩者的題型有所區別;就整體而言,不論是題目的內容或計分的方式,指考整體的難度高於學測。所以,高三生應以學測為主要目標,參加繁星計畫,或配合學校模擬面試整套計畫之訓練,參加甄選入學,提早考上理想大學。以下針對「如何準備學測總複習?」提出個人的看法與建議。 遊戲規則 考試猶如一場遊戲,按照遊戲的規則進行,才有得分的機會。所以,在學測之前,每位參賽者都要先熟悉考試的相關規定,以此為準備方向,才能在這場遊戲中先馳得點,錄取理想的大學。 以98年的學測[1]為例,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與自然等五科,其中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而自然科則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地球與環境。在考試時間方面,國文科的時間為120分鐘,其餘各科均為100分鐘。 其次,考試範圍為高一與高二之國文、英文、數學、社會,以及高一的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基礎地球科學與高二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與環境等科目。 再其次,計分方面,各科答錯均不倒扣。另外,社會科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個科目中,其試題所佔比例相當;自然科部分,則分為高一的必修課程,考生必須全部作答,以及高二的課程,考生只要答對一定題數即為滿分。 最後是98年學測新增的「公民與社會」部分,根據教育部之說明,「公民與社會」是綜合性科目,內容包涵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及法律學等。其中,「經濟與永續發展」及「民主與經濟」這兩個單元的內容太難,因此,教育部將其分為「必教:基本內容」、「必教:進階內容」以及「斟酌教學」三個部分,學測只考有註記「必教:基本內容」的部分。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將要參加這場遊戲的同學,都要先了解學測的遊戲規則,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直線前進,以事半功倍之效,走最短的路抵達終點(金榜題名)。 時間分配 在了解學測相關規定之後,接著要進行總複習的時間分配。時間就是經濟學講的資源,而準備學測總複習的時間分配,就是每位考生對本身擁有的資源進行分配,因此,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是:以最少的成本產出最大的效益。所以,資源的配置決定這場遊戲得分的高低,而得分的高低則影響最後是否能順利考取大學的結果。 在時間的運用上,我們可以應用「80/20法則」[2]。亦即將大多數的時間運用在考試的重點上,以準備學測總複習來說,就是將80%的時間運用在歷屆試題的練習上,20%的時間用來做高一、高二的課本複習。為什麼這樣做最有效率呢?我們以Richard Koch在《80/20生活經》(Richard Koch原著,席玉蘋譯,2005,大塊文化)一書中,提出的三個步驟做說明: 步驟一:專注於你的80/20目標─一個你希望到達的境地。 我的目標是:金榜題名(考取理想的大學)。 步驟二:找出80/20路徑─一條直通目標、最好走的路 我的80/20路徑:歷屆試題的練習和課本複習的多次循環閱讀。從歷屆試題的練習中,可以迅速了解考試的重點、方向以及趨勢;多次循環閱讀的課本複習可以讓自己對每個科目建立一個系統性的基本認知。 步驟三:採取80/20行動─最開始的幾步至為關鍵 我的80/20行動:課本複習的多次循環閱讀與歷屆試題的練習同時並行,配合以減壓、彈性為原則的功課表,以及學習的紀律,讓自己能確實、持續的準備學測總複習。 總之,行動必須是具體可行的方案,因為它要找出一條直通目標且最好走的路,而這個目標就是金榜題名。雖然每位高三生的目標都是一致的,但是因為個人的特性,每個人必須找出符合自己的獨特路徑與行動方案,將資源配置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在學測這場遊戲中,取得繁星計畫或甄選入學的報名入場券。 「雙軌並行式」之學測總複習 個人認為,學測總複習要做到「課本複習(略讀)」(高一、高二)與「歷屆試題練習」兩方面,且兩者可以同時並行,個人稱其為「雙軌並行式」之學測總複習。 此模式之基礎條件為:平時上課,應做到「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含課後問題解答)+課後複習」。如果平時未做到前述之基礎條件,則憑藉上課印象,以及段考前之複習印象,或許可嘗試為之,但其最後之效益(學測成績),決定於個人對總複習模式執行的程度。 所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含課後問題解答)+課後複習」模式,係指在老師上課前先預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在旁邊註記自己的問題,例如「完全看不懂」、「它是指什麼什麼意思嗎?」、「它好像跟第幾頁的什麼概念相類似?或與那一科的什麼理論類似?」……等。預習時,可以將明天的課程做為研讀範圍,或以一星期的課程為範圍,或以一次段考的範圍來做預習。預習時,要從領到課本開始做,而非等到上課前一天,所以,每天的預習準備不應只限於明天可能的上課範圍,多看一些內容,久而久之,自能獲得比較整體的印象。再者,多看一些課外的資料,例如書籍、報紙、雜誌等,並與教科書相對照,思考兩者的關聯性,以擴大自己的知識廣度與深度,提升自己的知識涵養。最後,要特別提醒的是,「課前預習」要達成的目標是:把書看完。所以,有沒有記住或背起來不是重點,而是要把書看完,大概知道這一章節或這一部分在講什麼就可以了,而看不懂的則要註記,然後在下課之 如果即將升高二或高三,錯過了之前的時光,怎麼辦?就從現在開始做吧! 上課時,除專心聽課外,也要注意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是否解答自己註記的問題,如果沒有,下課後一定要問老師,別把問題帶回家,更別把問題留到段考或學測前夕才解決。放學後,應立即複習當天的課程內容,並預習明天的課程。若明天的進度已經完成預習,就看一些課外的資料吧! 當你(妳)要開始準備總複習時,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顧好現在正在進行的課業。其技巧就是:「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含課後問題解答)+課後複習」。接著,「課本複習(略讀)」(高一、高二)與「歷屆試題練習」同時開始,怎麼做呢? 「課本複習(略讀)」 就「課本複習(略讀)」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原則是:將課本看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背起來或記起來,不是重點,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強記課程內容上,因此將高一、高二的考試課本像看小說、報紙一樣地看完,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既然是像看小說、報紙一樣地輕鬆,所以,不須要正經八百的坐在書桌前看書,坐在沙發上看也可以;等同學時,拿出來翻個幾頁也可以。總之,以最快的速度將所有課本看過一次,就算某一段落、概念或理論不懂,也要一字一句看過,讓自己腦中有一次印象,再配合另一方法(歷屆試題練習),會在某一天豁然開朗。 再者,因為各科性質不同,所以怎麼將課本看完的方式也就不同。例如數學科部分,就要動筆演算課本的例題。第三,這部分既然是以略讀的方式進行,看了後面忘了前面是很正常的情況,全部看完之後,好像都忘記了,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看完一遍之後,還要繼續第二輪、第三輪…的略讀。因為強記撐不久,唯有多次的循環閱讀,才能將暫時記憶區的資訊導入長期記憶區,甚至是潛意識中。這就像我們出家門後,在任何地方都能清楚的記得家人的容貌,但是,搭公車遇到的同車乘客,或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回家之後,我們已經忘記這些陌生人的容貌了。這就是我們進行多次的循環閱讀要達到的目標。 最後,如何規畫時間非常重要,個人建議以彈性、減壓為原則。所以,所有的課本要多久時間內看完,我不會以每天或每週要念多少章節來排總複習功課表,我會以總量管制的方式來做,例如: 1. 國文第一冊15天看完,英文第一冊20天看完,數學第一冊30天完成,歷史第一冊15天看完。 2. 接著,國文第一冊排 從上述的功課表舉例顯示了: 1. 總複習的過程中,每天不是承受所有科目(十科)的壓力,而是有時二科,有時三科,或四科,所以,承受壓力的型態有點像數學的梯型圖形,總複習的科目逐漸增加,但控制在三或四科於某一時段同時並存(減壓原則)。 2. 總複習過程中,會遇到情緒的高、低潮需要處理,例如 3. 雖然歷史第一冊的閱讀時間提前,但是先不要更動原訂的結束時間,而且也暫時不要更動原訂的英文複習時間。 4. 另一個會遇到的狀況是:表訂時間到了,卻還未完成,例如英文原訂 5. 總之,這個功課表的特性是彈性、減壓,因此,能不能做到就要看個人的學習紀律了。所以,我才會說:「最後之效益(學測成績),決定於個人對總複習模式執行的程度。」 「歷屆試題練習」 就「歷屆試題練習」來說,首先,建議同學購買市面上歷屆試題的詳解,歷屆試題應包含指考的試題,因為根據97、96年學測試題分析顯示,出現類似指考題型的試題,所以,歷屆試題的練習應涵蓋指考的部分,且多做不同題型的練習,可以提升自己的解題技巧與答題的靈活度。其次,如何做「歷屆試題練習」呢?上述提到「課本複習(略讀)」與「歷屆試題練習」兩者可以同時並行,所以,在開始略讀時,應同時開始做歷屆試題,順序是先學測、後指考,且從97年開始練習,然後依序是96、95……,學測及指考各做5個年度,若時間不夠,至少也要做完3個年度的學測及指考試題。 第三,或許同學會問:很多試題不會怎麼辦?一個字──「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主要是讓自己知道:現在的程度到那裡,提醒自己還有多大進步空間,以及給自己一點壓力。 第四,做完試題,對好答案,應該先區分答對的題目中,自己真正懂的是那幾題,猜對的是那幾題;答錯的題目中,自己懂但是答錯的是那幾題,自己不懂也猜錯的是那幾題。接著,對於「猜對的那幾題」要弄清楚,而「自己懂但是答錯的那幾題」要檢討為何答錯,原因出在那裡。然後,從頭一題一題看解析,看完解析,再回去找課本,看這部分課本怎麼寫;若寫法差別過大,請將試題的寫法抄到課本中,下次再複習這裡時,就會慢慢習慣不同的敘述方式了。 第五,若遇到考題重複,也要不厭其繁的再看一次,總之,重複幾次就看幾次。這部分,最重要的原則(亦即要達到的目標)是:精讀+理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背起來或記起來,也不是重點。因為,考試的重點不在於誰背得比較多,而在於誰懂得比較多。 因此,試題中,自己懂的部分,一定要答對,一定要得分;不懂的部分,則要看平時念書的基本功,基本功愈扎實,經由腦中理解的知識推理過程,答對的機率會愈高。至於基本功就是: (課本複習+歷屆試題+課外閱讀) × 融會貫通 所謂融會貫通,係指不要念了某一科之後,將其內容與應用侷限於該科,例如國文科的內容只用在國文科,或認為考題只會出現在國文科。別忘了!學測自然科中的生物部分,曾出現過《詩經》。再者,發給大家的資料,研讀筆記的寫作過程中,如果能融入教科書的內容,將有加分的效果,因為,對閱卷老師來說,代表這位同學讀通了,不只要給分,與其它同學相比較,更應該要加分。 第六,有些科目須要特別處理,例如英文科部分,應將試題中出現的所有單字都要了解其意思,若自己從未見過,把它背起來吧!接著,特別注意出現的片語及其用法,最後,試題中出現的時事也是重點。又如國文部分,常見情形是:課本中的作家出現在試題中,但是文章沒看過,所以,同學要做兩件事:熟悉課本中該作家的文章特色介紹,以及去看一看該作家試題中出現的文章或其他文章。 第七,經由快速的多次循環閱讀以及歷屆試題的練習中,總複習的次數已經無形中增加了許多次,多次的反覆閱讀也加強了同學腦中的理解、記憶與印象。在多次的循環中,同學會發現某些部分一考再考,這樣我們就抓到重點中的重點了,所以,在學測考場中,別人能答對的題目,我們也要答對;別人不會的題目,我們才能利用總複習中習得的答題技巧,提高答對的機率,最後,獲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 結語 綜上所述,考試的本質不是考大家記憶力有多好、多強,相反的,是在考大家懂多少、理解多少。所以,經由總複習公式會得到: (課本複習+歷屆試題+課外閱讀) × 融會貫通=學測滿分 在多次循環閱讀與歷屆試題練習中,將多數時間聚焦於80%的考試重點,不僅從理解中將內容自然記起來,最後也會得到甜美的果實(學測滿分)。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