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下 龔鵬程 2012 修訂一版
一、《花間集》並非西蜀詞風的地域性選本,但人們老搞不清楚,又總喜歡把它跟南唐對比起來說,像王國維《人間詞話》就認為因南唐二主風格非《花間》所能範圍,故《花間》不收,這真是笑話,《花間》編成時李後主才四歲,怎麼收呢?P.33
二、「春花秋月何時了」讀者也莫忘了它的詞牌本來就叫做<虞美人>。<虞美人>詠亡國之恨,就跟孫光憲<河傳>不堪回首隋煬帝、<後庭花>感慨陳後主、<思越人>嘆越王西子一樣,均是賦咏本題。而且慨嘆古帝王,....《花間集》中指不勝數,豈能一一附會而說其身世之感?就是非賦咏本題的,如鹿虔扆<臨江仙>....也一樣哀傷故國,遺恨緜緜,能說鹿氏也是亡國之君嗎?P.36
三、宋人論儒學,有所謂道統,為宋代理學最重要的主張。許多人胡扯,謂此說起於二程子以後,且係受到禪家宗派傳法之說的影響而然,不知此說實由文學上的文統說轉來。P.45
四、近人論文學史,喜說文學生於民間,文人多向之學習,而且學了以後就漸僵化。柳永浪跡歌亭妓館,創作慢詞,就常被拿來做為士人吸收了民間養分之證。這恰好說反了。P.93
五、<江西詩社宗派圖>,過去講宋詩的人都搞不清楚,以為江西既是一派,為什麼派中人彼此風格各異,體制互殊?又懷疑宗派圖排名是否有高下先後,在這上面大作文章,考來考去。....後人不知,又以為是效法禪門,更是好笑。P.126
六、「調朐之妙,出乎一手」,對於這「一手」,現在的文學史異口同聲說江西詩的訣竅在於鍛鍊句法、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歷,因此是形式主義,是堆垛書卷,是寄生在古人的詩上,以為把前人的好句子或好意思拿來改一改就可以成為好詩了。這類胡扯充斥課堂上,令人哭笑不得。P.129
七、近代文學史書常持「一代有一代文學」之論,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各代之勝;論宋代者遂皆輕詩而重詞,以為宋詞才是宋代的代表性文體。殊不知宋詞的發展正是把自己變成詩、詞法即是詩法。P.150
八、宋代的通行文體,乃是四六文,古文是在後世文學史詮釋中才逐漸取得了正宗地位,在當時則不然。而經義文,即是由宋四六發展而出的。明代以後經義通稱「八股」,亦由它具有這種駢體底子的因素。P.174
九、金朝確實有些人(例如王若虛)是不喜黃山谷的,元遺山<題中洲集末>也有「北人不食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齒牙」之語,<論詩絕句>更說「論詩寧向涪翁拜,不作江西社裡人」,看來北方確實是薄黃而尊蘇了,歷來評論亦皆以為如此,其實大謬不然。....北人不食江西唾云云,究竟說的是啥,古今論者恐怕也還不知道哩!P.188
十、蒙元不是十分鄙視儒生嗎?所謂九儒十丐,儒者地位甚低,所以才有不少人沉淪下僚或流落勾欄瓦舍,編曲謀生。過去解釋元曲之所以興盛,不都以此為主要理由嗎?此說當然也是錯的。P.193
十一、元祚既短,不像晚唐、五代、南北宋有數百年逐步文雅化之歷程,又有無數高手致力於其間,終得修成正果;元曲則仍處在半俗半雅、半語半文、半歌半詞的階段,明而未融、變而未化,文學地位比不上詞,更不及詩。....近人以其近口語而貴之、以其近俗而揚之,甚至還有胡適那樣荒唐的,....是文體的解放自由云云。連曲子比詩詞格律聲韻字句之要求還要嚴都不曉得,文學可怎麼談呢?P.214
十二、民國以來的文學史觀,最好玩之處,在於完全接受了這種「一代有一代之勝」的歷史框架,卻不承認明代之絕藝在於八股文。論公安以降之真詩真文觀念,則只說什麼<掛枝兒>等民歌,而對袁中郎等人推崇八股文為天地間真文的講法置若罔聞,徹底抹煞之。P.227
十三、元人雜劇不可考,無論從版本、作者、唱法、結構各方面看,今說元劇如何如何,講的其實都只是明人觀念中及其所建構之元雜劇。情況跟李攀龍他們建構的盛唐詩,十分相似。P.270
十四、反復古、反格套、反法縛的公安派,便在近人所著文學史中被大書特書,視為晚明不同於明中葉的鐵證。然後牽聯於晚明王學、資本主義萌芽、童心說、情慾解放等,大扯一通。其實萬曆乃嘉靖之發展而非變革,公安之說,在整個時代中亦只是一支流,主流仍是復古,公安不足以顛動之,何況公安又何嘗顛覆之?P.304
十五、過去稱讚《儒林外史》的人很多,但大抵不知底裡,如魯迅竟認為作者身在名教之中,深知其惡,故能揭發之。這是民初反禮教的人的想法,不知吳敬梓乃是要維護名教的。...批判的力量,在於他對道義的理解與信持,....要從清初儒學分化,由經世實踐轉向知識化世俗化的情況看,才能了解他為何如此憤世嫉俗。吳與孔尚任都屬於批判文人溺於世俗名利的。P.402
十六、由於乾嘉樸學已成了這個時代的標籤,因而常被描述為那個時代的時尚主流,士大夫俱為其籠罩。其實不是這樣,「博學於文」才是。除了較專力於窮經(重考據)一派,另外還有以文合經的一批人,以文通史的一批人,以及主張文學最尊的一批人,合起來才構成乾嘉文壇學界之全貌。P.428
十七、袁枚的社會形象及其議論,也即是社會上對一位風流才子的認識。今人看見袁枚公然倡言好色、批判宋儒,便譽其有勇於反抗儒家詩教禮教之勇氣。不知袁枚正符合社會對文人才子的期待,有社會群體之支持。他非抗拒主流的英雄,而是代表時尚的文人。....賈寶玉情種的形象、鍾情的態度、珍愛女性的心理、反道學禮教的姿勢,若具形於現實,不就是袁枚這樣的人物嗎?P.469
十八、《紅樓夢》考來考去,考到現在,曹家相關家譜、檔案、奏摺、文集翻查了個遍,卻並沒有找到曹雪芹其人。又,雪芹可能是字,其名,據紅學家說他名霑,但也找不到曹霑這個人。人都沒個影兒,有關他的生年、卒日,當然就更是眾說紛紜了,沒有兩位紅學家是意見相同的。....鄧狂言曾猜此書是吳梅村作,或集體創作。....改由比梅村略晚一輩的人裏去找,洪昇就是最受矚目的了。P.476
十九、講中國武術的人,無不推源遠古,什麼達摩啦張三豐啦,亂扯一通。然而事實上,我國真正武術流派的時代,是在明末清初。所謂少林武術,主要是乾隆間整理出的《羅漢行功全譜》。太極、八卦、形意等拳種,更要遲到嘉慶至光緒年間才先後定型。P.499
二十、胡適、魯迅以降,論《西遊記》的人,卻努力去宗教化。說《西遊記》幾百年來被無數和尚道士搞壞了,其作者不是丘處機,而是士人吳承恩,其中並無宗教含意,只是些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這真是笑話!《西遊記》及其故事本來就跟那時一大批通俗神仙傳一樣,是個宗教文本。....近年新發現的《佛門西遊慈悲寶卷道場》《佛門取經道場˙科書卷》已可證明為元代作品,源於《西遊記平話》並影響了《銷釋真空寶卷》,所謂吳承恩作《西遊記》則遠在其後。....首度把讀者由修真拉向文學之美,葉文通託名李卓吾的評點,即在這個指導下具體說明它的文學性。P.508
二一、描述近代文學史,長期以來使用一種二分法框架:中與西、落後與進步、挑戰與回應、封建與現代、舊與新。歷史的發展,即被構成是由舊趨新的過程,說其如何漸具現代性,而終於「走向世界」。....所以進步的知識分子,都要像西方學習、都要對中國的社會「啟蒙」、都要打破傳統。持此觀點以論史,真是大謬,相關論述多可入《笑林廣記》。P.531
二二、講文學史的人,痛罵古代儒者以政教目的扭曲了文學,卻又熱烈謳頌晚清改革者以文學作政治宣傳,謂能啟蒙翳而抗強權、揭露現實之黑暗。以致自相矛盾、腦筋錯亂,把晚清小說之繁榮歸因於士人借小說來作社會啟蒙、推動政治改革;又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孽海花》等稱為譴責小說,說它是當時主流。P.554
二三、文類區分。文學史家們把傳統的文體論拋棄了,改採西方現代文學的四分法:小說、戲曲、散文、詩歌。這真是件悲慘的事,為什麼?因為,1.與中國的文體傳統從此形同陌路,文家再也不懂文體規範了。2.他們開始拼命追問:為什麼中國沒有西方有的文類,例如中國為何沒有神話、悲劇、史詩,然後理所當然以此為缺陷。3.可是沒人敢問中國有的文體,西方為何沒有。反倒是西方沒有而我們有的,我們也就不敢重視了,例如賦與駢文,....便常被假裝沒看見。八股制義,情況更糟。4.小說、戲劇,中國當然也有,但跟西方不是同一回事。5.小說與戲劇,在中國,又未必即是兩種文類。P.562
二四、近八九十年的文學史論述架構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為集大成,大體沿用至今。這個典範,其實是努力把中國文學史描述為一種西方文學的山寨版。....用一套西方現代文學觀去觀察、理解、評價中國文學,替中國人建立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學譜系。於是,中國文學史之出現,正意味著中國文學之銷亡。P.567
**書的<後記>龔先生說:「我須儘量讓現代讀者看得明白,便不能寫的平衍呆板些」。呵呵,連讀者也挨罵了。
又說:「一般人可能會喜歡本書中批駁彈正諸舊說誤說處,....實則此乃本書之疵疣,是不得已的」。所以,喜歡文學史的朋友請看完整論述,勿為本篇摘記所誤。
**我覺得本書的筆調是史論,每一章就是一篇論文(100章),出版前即看過書內相關的文章近十篇,故本書類似論文集,對入門者太沉重,或者本是給學界看的。點擊參閱<龔鵬程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