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針花不只可以食用,還是母親想念兒女的象徵
2014/10/27 10:10:56瀏覽1626|回應0|推薦5

台灣東部有許多金針花花園,看了一些關於介紹金針花的文章,提及漢朝的「萱紙」是用金針花葉子作原 材料,因為金針花又名「萱草」,但介紹文往往把萱草做成的「萱紙」與「宣紙」混而為一。宣紙可考的歷史只追溯到唐代,一說東漢時宣州人孔丹從蔡倫手上習造 紙術,一說紙張集散於宣州,於是統稱宣紙,另外《新唐書》有提到宣州出貢紙,被稱為宣紙,這些史據關於宣紙的來歷都與地名有關,宣紙的製作材料也沒提到有 用到「萱草」(金針花)。金針花花朵可以食用,葉子可製「萱紙」,或許是漢代的事,現已失傳,「萱紙」應該不是一般現在用來寫毛筆字和畫畫的「宣紙」。
金針花叫萱草,最早記載於《詩經》:「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草即萱草,又叫忘憂草,相傳李世民征戰在外, 其母思兒在北堂種萱草,以解憂思,後世遊子在遠行,會植萱草於北堂,因此「北堂植萱」引申為母子之情。唐孟郊《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 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就進一步說明萱草是聯繫母子情的代表,為什麼要種萱草,因為遊子遠行,見花如見子。孟郊另一首《遊子吟》末對是:「誰言寸草心,報 得三春暉。」寸草多解釋為小草,微小的心那報答得了三春(春季:孟春、仲春、季春)的陽光滋潤的情誼,小草喻的是遊子,春暉說的是母愛。寸草有些讀者說是 萱草,如果以《遊子詩》的推論也許可以成立,而且萱草在文學傳統也代表遊子,所以寸草的草說是萱草順理成章,但金針花(萱草)並不小,所以「寸草」的草是 不是萱草,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證。然而宋代蘇東坡有詩:「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把萱草視為「微花」,那麼「寸草」應該就是萱草了。
興隆公園旁的一個小山,小山上有人種植了不少金針花。我常會睹物思人,看到某些事物時想起思念、掛念的人。每每看到小山上的金針,我不禁憶起祖母,她年老 時獨居在老家,兩個兒子遠遊在外討生活,閒來無事她在古厝邊的小坡種滿了金針花,金針花要開時,她就摘下來曬乾,送人食用,俗稱金針菜。或有客人來家作 客,要煮點心,祖母會叫我們小孩到小山坡摘新鮮的金針花。雖然祖母植萱草不是為了忘憂,但卻符合詩詞中母親思念遊子遠遊的意象。
但萱草為什麼可以忘憂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萱草本作諼,諼,忘也。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因諼解釋為忘也,又《本草注》:「萱草味甘, 令人好戲,樂而忘憂。」於是文人雅士就以此作文章,把萱草塑造為忘憂的象徵。但孟郊詩:「萱草女兒花,不解壯士憂。」白居易詩:「桂有留人名,萱無忘憂 用。」梅堯臣說:「人心與草不相同,安有樹萱憂自釋?」都否定了萱草能忘憂的說法。如果萱草是代表遠行的遊子,那應該起不了忘憂之用,遊子植萱希望母親暫 忘掛念,見草如見人,但作為母親說不定看見萱草不但未能忘卻對孩子掛念的憂愁,反而益加憂愁思念孩子。唐代詩人錢起<送郎四補闕東歸>「徒言樹萱草,何處 慰離人。」金針花雖不能忘憂,卻能憶人,我想起的是我的阿嬤。


金針煮湯清甜味美,可以和排骨一起燉煮。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ngsam&aid=1847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