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辛亥百年看兩岸的蒼涼與繁華
2011/10/30 22:24:32瀏覽391|回應0|推薦6

        辛亥革命百年後的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由三軍儀隊、北一女及景美女高所混編而成的操槍表演揭開了「精彩100」序幕,並結合空中、地面的「國防展演」及神龍小組高空精準定點跳傘,歡慶百年國慶;海峽彼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如以往的於「十一」前後,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豎立起「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紀念辛亥革命的成功。

        1949年國家政權更替的「解放」,讓中國因著海峽的阻隔,形成了信仰不同的二個中國:在台灣,結束了50年代的「島嶼保衛戰」、60年代「外交孤立」的嗚咽與低盪,在70年代建構了「經濟奇蹟」,80年代更以「總統直選」達成了全民的政治參與,幾乎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畢生所追求的「民有」、「民治」與「民享」。在大陸,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由建政之初的「土地改革運動」、「人民公社」、「大躍進」,而止於造成「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其後直至1978年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鄧小平路線」;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外匯存底世界第一、成為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在過程中有著似曾相識的軌跡:台灣曾因「經濟奇蹟」的出口暢旺對新台幣造成了匯率升值的極大壓力,在匯率及國內工資調漲的影響下,導致房地產價格的飆漲、投資歪風的日熾,在「特別 301條款」的陰影下被迫開放市場,並因環保意識抬頭,不得不進行產業轉型。中國的經濟崛起,在台灣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了什麼?

        政治的演變,亦然。台灣曾因處境的風雨飄搖與「亡國」的危機意識而歷經「白色恐怖」的慘悽,然在挑戰國民黨「一黨獨大」的「黨外」運動風潮中哀慟「美麗島」的頓挫,在「野百合」的芬芳中促成了國會的換血,終在總統直選的民意表達下和平的「政黨輪替」。中國的政治道路,在台灣的經驗和教訓中又學到了什麼?

        兩年前,對岸慶祝建政六十週年,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天安門廣場前沉重的169個正步,象徵著中國在「鴉片戰爭」後所經過的169年血淚交織的歲月;今年「黃金周」熙來攘往的出遊人潮,安和樂利的繁華取代了當年威懾炫武的霸氣。在「辛亥百年」的此時,大陸官方亦以《中華民國史》的出版,超越了以往「成王敗寇」的刻板思維,民間亦在民國初年如蔡元培、胡適、徐志摩、林徽因、傅斯年等知識分子的過往中,揣摩「民國範兒」的氣質與風範。凡此種種,皆在在的顯示對岸近年來在整體國力的長足進展下,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均已擁有充分的自信坦然面對「中華民國」既有的過往。

        反觀歡慶「精彩100」的台灣,雖然舉辦了邀請百國友人來臺灣作客的「百國Home stay」、在曾經飽受戰爭洗禮的金門進行「和平祈福」或在全島以自行車首尾相連的「轉動臺灣向前行」等慶祝活動,然此林林總總與「中華民國」的百年滄桑、先人的胼手胝足與國家願景的塑造等「國家意象」卻意外的低調,著實令人難以置信。

        或許「貌合神離」的吊詭來自於面對彼岸軍事威脅和經濟磁吸的心理障礙,然殊不知抗衡的利刃不是F-16C/D戰機、WTO或FTA,而是「文化」君不見絡繹於途的大陸觀光客,在台灣雖然看不到北京、上海的繁華,卻竟然意外的找到應該在故鄉、卻早已遍尋不著的五千年歷史所孕育的文明、禮儀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和與善良

        上一代的中國人在歷史的無奈中走向了「大江大海」,這一代的海峽兩岸如何運用著政治智慧,在彼此的發展經驗中得到蛻變成長的關鍵,而在文化的映照下,說服彼此在「文化中國」的框架下,秉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呵護這歷經百年好不容易得來的「繁華,或許是中國結束蒼涼的歲月後,最應成修的心法。


free counters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