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4 23:36:34瀏覽766|回應0|推薦1 | |
「薪資調整」、「無人工廠」及「萬馬奔騰」三者,何以建構郭台銘的「黃金十年」?第一步的「薪資調整」,雖然是在深圳龍華廠連續的墜樓事件中應急方案,但其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拍板定案,很難讓人不作「慮遠謀深」的聯想;另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國家電視媒體—央視,在富士康二度調薪之時,作出「以『薪』換『心』,值得尊敬」的評論,不難看出中國中央的態度。盱衡富士康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與其對「供應商」及「買主」的議價能力而言,「薪資調整」不過是對競爭對手進行強勢「割喉戰」的開始而已! EMS廠蹲、EMS廠蹲…… 以往人工便宜,不會有「無人工廠」自動化的誘因,只說明了鴻海至今才發展「無人工廠」理由的部分,另一部分在於鴻海所進行的電子專業代工製造服務(EMS)的3C(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electronic)產品,此類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短,因產品的更替而需要密集的更改自動化設備的設定,遠不如勞力密集之「泰勒制」管理制度(「泰勒制」管理制度,依「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方法與技術,將工人的動作和時間進行仔細分析與標準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工效率)容易,依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urow)對企業經濟地圖(以利潤為國界,找成本最低的地方生產,在獲利最高的地方販售)的看法,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其廉價的勞動成本成為電子專業代工製造服務(EMS)的最佳生產基地。如今,中國沿海省分GDP的大幅成長,加上「80後」、「90後」「一胎化」下的青年,勞力密集之「泰勒制」管理制度顯然已不適用;以「文茜世界財經周報」報導內容(如電視翻拍照片),鴻海於土城總部針對3C商品所設計之自動化生產線,相信應已獲致相當成果。然而「無人工廠」的成本,依據「文茜世界財經周報」節目中郭台銘的說明:3億台幣的建置成本,2年即可以回收,設備使用年限10年,廠房面積減少50%,意即相同的廠房面積,可以增加一半的產量;當深圳龍華廠整併遷廠部分改為自動化生產線,成本有效控制下,產量將增加一半,況且無人的自動化工廠,還可以大量複製,更有利於鴻海進行全球化的競爭。屆時,即為電子專業代工製造服務(EMS)廠「割喉」後的「淘汱戰」。 EMS廠蹲、EMS廠蹲、EMS廠蹲完…… 在「淘汱戰」開打前,鴻海將利用中國民工返鄉創業的渴望,以「萬馬奔騰」計畫提供創業貸款與裝潢補助,返鄉建構3C產品通路,當企業策略愈具在地性,得以祛除文化差異所造成執行效率的不彰,且吾人亦無法漠視「服務的提供,多半屬於在地性質」的特點(註),此舉將鴻海由過去上游製造、設計,逐步囊括下游客戶服務、產品維修、販售、運輸物流等,進行深化的垂直整合布局,藉由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結合,將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級零售市場,依鴻海集團通路事業群董事長胡國輝在股東會上的證實,未來的3至4年應該可以達到在中國一、二級城市展店萬家的「階段性」目標。 通路業蹲、通路業蹲…… 郭台銘在股東會一席「鴻海跨入通路,賣的絕對是鴻海自己製造、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的談話,實在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筆者不願為「價值鏈」(value chain)可能的「品牌經營」延伸,妄加揣測!以免淪為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所謂之:「台灣已司空見慣的癖好,那就是進行過度分析和過度解讀」。不過,郭台銘所允諾的十年,在「薪資調整」、「無人工廠」及「萬馬奔騰」三者所產生之「顧客占有」、「專屬科技」及「規模經濟」競爭優勢構成要件所形成之「綜效」下,為鴻海打造「黃金十年」,將是指日可待的! 這篇是下集喲,如果你想追本溯源,請連結...... 註:Bruce C. Greenwald & Judd Kahn (2005). All Strategy is Loc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2005, pp.57-67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