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26 22:19:44瀏覽463|回應0|推薦3 | |
第四章 聯合報記者來金瓜石採訪 民國77年(1988年)8月2日,聯合報報社派出兩位記者到金瓜石採訪,請地方耆老以及住在戰俘營遺址附近的居民,以口述方式記錄二戰末期金瓜石啄鼻仔寮史實。數天後,採訪記錄以「戰爭枷鎖/金瓜石紀事」為名,分做兩篇刊登,日期:8月14/15日。 「戰爭枷鎖/金瓜石紀事 採訪:曾清嫣 攝影:郭東泰 金瓜石戰俘營的房址已改,鐡絲網已拆,礦坑已埋。但無情的戰爭,却使金瓜石蒙上殘酷的陰影,没有戰俘的日子,金瓜石小鎮平靜,純樸而繁華。 戰俘來了,金瓜石開始背負戰爭的枷鎖,滾滾金沙銅礦,原是當地居民引以為豪的財富,如今郤成了羈絆戰俘的話柄。戰爭的無情,郤讓金瓜石蒙上池魚之殃的嗚咽! 自從愛德華茲著書,描述金瓜石戰俘營那段千難萬劫的悲慘遭遇後,四十餘年的往事,再度浮現,為金瓜石居民帶來心田的波瀾。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段斑斑歷史的傷痕,到戰俘營遺址做一番巡禮和考查是必要的。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日,晴空萬里,和二次大戰時戰俘前來的綿綿細雨天大不相同,時間也足足相隔約四十五年。 近在山頭的戰俘營遺址,風景不殊,草木繁盛。只是房舍已改,鐡絲網拆;礦坑已埋.當年的皇軍已不復存在,附近的居民生活已無邊無礙。 金瓜石居民叫鼻樑高聳的白毛戰俘為「阿督仔」,稱他們所住的工寮為「督鼻仔寮」。依現在的地形,戰俘營遺址正好位於經濟部所屬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正前方,金瓜石(瓜山)國小的後方,祈堂廟的右側山谷;據台金高級職員邱鴻瓊表示,當時戰俘營旁邊遍植的濃蔭樹林,如今依舊青翠,只是戰俘所住的工寮,現在己為民宅,戰俘營的痕跡己看不出來。 據祈堂廟堂主簡金傳回憶,戰俘還没來時,這裡約有十棟平房,是日本人的工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冬天,戰俘被遣送到瑞芳,然後列隊步行上金瓜石。當天細雨紛霏,戰俘踩著泥巴,披塑膠布,沿路有說有唱,既無怒目切齒的神情,也未表現出俘虜的無奈。 當然,受雇於皇軍,為日本人工作的台灣同胞,在戰後被俘虜反告一狀,抓去上海審判坐牢的人也不少,這些人都是戰爭的犠牲者。 台金公司退休職員張君德,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落難上海數年,而後被遣至日本,再回台灣。 日據時代,張君德曾担任戰俘虜管理員,對於戰俘,他深覺「問心無愧」。 張君德說:「我也是日本統治下的犠牲者,能怨誰呢?」戰俘營那段辛酸而不光彩的歲月,令他不忍回想,也不願回想。 不管勝利或失敗,戰爭的冷酷與無情,都會留下累累的傷痕。金瓜石的居民,遙遠「督鼻仔寮」時代,並不認為台灣同胞應該承受這段歷史的罪名。 住在戰俘營對面的董永田太太說:「戰俘來時,大家都知道這是皇軍抓來的,和台灣人毫無瓜葛。民眾既不害怕,也没有不歡迎。有時,戰俘在營內走動,附近民眾透過樹叢,隠約可以看到。小孩子還認為看到戰俘,很高興,很親切。」 另一位曾在日據時代金瓜石礦山醫院服務的張老先生說,戰俘以絶食來抗議入坑採礦,是一種哀傷的「愚行」。因為,當時大戰己接近尾聲,大多數戰俘都堅持「最後一刻」的勝利,有什麼不能忍的呢?戰俘在台灣光復後半年撒離金瓜石。據祈堂廟堂主簡金傳記述,國際法規定,戰俘只能在礦坑外做工,不能入坑採礦。但因日本人太強硬,戰俘不得不從。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年初,盟軍透過國際紅十字會交涉,將戰俘轉送到新店龜山種番薯。約五、六個月後,戰爭就結束了。 簡金傳說,那些病逝在金瓜石的戰俘,日本皇軍並没有棄屍不顧,戰俘死後,被裝進木板箱內,由十個人協力挑到金瓜石附近的新山里公墓埋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還把屍骨抬回去。 一具屍體,一個回憶,住在戰俘營遺址的附近現有民眾都認為,愛德華茲親歷剝膚之痛,他的控訴,可以理解。然而戰俘死於礦坑,本地礦工也死於礦坑,日本皇軍所種下的歴史,不應該由中國人來承擔,也不應該由金瓜石礦區的「聲名」來擔負那段令戰俘肝腸寸斷的歷史陰霾!(二之二) 七十年代的金瓜石戰俘營史實,可以說是:冷門又冷灶,無米兼無柴,而報社竟然一口氣派出兩位記者來金瓜石作現場採訪記錄,還特地請社區耆老和附近的居民口述這段史實,無風不起泿,空穴不來風,這種事若是以偶然或是巧合來解讀,可能性並不高。叧一個原因就是採訪記錄刊登日期,讓我覺得有點眼熟,只是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在那裡看過,直到我將「終戰詔書」買到手,看到封面上的日期: 1945年8月15日…..。 由於娘家的人於民國六十年代就已搬到板橋居住,對於金瓜石銅山里七十年代的狀況,我是一無所知,在此只能以銅山社區簡介為佐證。 『銅 山 社 區 簡 介 本社區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繼瓜山、石山、三安、新山社區之後,為本區最遲開發之社區。所謂前修未逐,後出轉精,料想本社區之開發成果,其輝煌蓋可想見也。 本里俗稱祈堂腳,緣於擁有一座百年聖廟勸濟堂,又稱祈堂廟之故也。昔時乃金瓜石精華區,因有金瓜石銀座之雅稱。擁有居民六千餘人,人群接踵摩肩於途,商肆店舖林立於旁,舉凡西醫醫院,中醫藥舖、雜貨店、鐘錶店、布店、服裝店、製餅店、製冰泠飲店、理髮院、牛肉店豬肉店、酒家、餐飲店、農會…等民生設施,一應俱全,不亞都巿,熱鬧震天。 且民風淳樸,輯熙雍穆,何殊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然而滄桑推奪,世事易遷,首因居民賴以維生台金公司,以經營不善,礦脈枯竭,而以七十一年實施裁員,繼於七十六年三月卅一日結束採礦。復因七十一年十月八日,有廿一戶住屋,於一夜之間盡付祝融,七十六年十月廿五日,適逢琳恩強颱過境,山洪摧毀十三戶住家,本社區遭此駢臻之天災人禍,遂遽趨搖落。里民紛紛遷徒他鄉,叧謀生計,至今僅一五七戶,未及繁盛時期之十分之一,誠令人慨嘆無既!而今,蒙政府德政,准予闢建為新社區,佳冀里閈之人,皆能秉持愛鄉情懷,戮力同建枌榆,整頓廢疊殘墟,一新家園風貌,俾能享受清靜幽雅之生活環境,以成為新時代之健全國民,何其欣幸也哉。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仲秋 銅山社區理事會 謹述…』 以聯合報長期訂戶和每日零售量,我相信看過「戰爭枷鎖/金瓜石紀事」的外地人士,一定比銅山里里民總數還要多。 數天後,聯合報萬象系列/書摘精華,刊登 :「去你媽的萬歲!」譯者:杭逹,文章分十五天連載篇,第一篇應是艾德華茲自述,從文章內容來看,愛德華茲(Jack Edwards)和艾華士是同一人,名姓應是同音不同字。只是艾華士先生所寫「萬歲,你混蛋!」英文版於1900年才出版,而譯者杭達在1988年,就將原文稿拿到手……。 「去你媽的萬歲 萬象系列,/書摘精華/杭達譯 客居香港,當年是金瓜石礦區戰俘的英國人,二次世界大戰後,隨戰爭犯行動調查小組來到台灣,在金瓜石戰俘營司令官住處,發現日本軍部下達屠殺戰俘的絶對機密指令,因而悸動難安,直到今天,為慰難友在天之靈,特撰:「去你媽的萬歲」一書,揭發此暴行。 許多人或許會納悶,我幹嘛要等到四十二年後才出面,讓這一段恐佈的金瓜石礦坑經驗重見天日。答案其實很簡單,過去一想起戰俘營生活片段,總是令我悸動難安。難以下筆。但是,我又很難擺脫這個歷史角色。二次大戰結朿至今,搜尋戰犯的歷史任務未曾稍息,納粹戰犯「死亡天使」孟格里博士、「里昂屠夫」克勞士遁跡多年,終難逃制裁。有「恐佈伊凡」之稱的坦決傑尼爾克,正在以色列受審。連奧地利總統華德翰也遭到猶太組織、美國新聞界的窮追猛打,絶不善罷干休,只有日本人戰爭罪行受到遺忘。 日本人也一直掩飾他們在戰爭中所犯的罪行,文部省篡改教科書,硬是要把「南京大屠殺」解釋成並無犯意的一時錯亂行為,並將侵略行動看成「擴張」、「運動」,說起來好似西方才是萬惡不赦的惡徒,實際上,英軍在遠東地區遭俘五萬人,有三萬多俘虜不堪凌虐而死;相對的,歐洲戰區有十四萬兩千盟軍被俘,却只有二十分之一喪生。 在金瓜石戰俘營內,日本人根本不把俘虜當人,充其量只算是「能下礦坑工作的動物」。日本皇軍認定,戰士若不能捐軀沙場,也得自行了斷,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性攻擊就是顯明的例子。日本皇軍自然看不起這些豎白旗投降的白人,受命看管俘虜營的皇軍也不能算是就「最好的戰鬥位置」,這些守衛在心理不平衡之下,對付他們所鄙視的俘虜手段極為殘酷。 這類戰俘營的罪行,跟當年東京大審所揭露六百萬平民遭殘的事實一樣令人髮指。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世人的眼光集中在長崎、廣島的原子彈浩劫,日本人也成功的利用世界各地反核人士的訴求,重塑他們在戰爭中遭受迫害的印象。 實際上,長崎、廣島的原子彈浩劫所挽救的世人,遠比受害者要多得多,如果不是美軍投下原子彈迫日本投降,包括我在內這一批金瓜石礦區戰俘,早已被屠殺殆盡。 當年傳說日本軍部下達指令給東南亞各地戰俘營,如果日本戰敗,便屠殺戰俘。我在戰後隨同戰爭調查小組到台灣,曾在金瓜石戰俘營司令官住處,發現這些指令文件,詳列日軍可以用炸藥、毒氣、毒藥、水淹以及斬首方式處決戰俘,絶不淮許戰俘脫逃。要全部殲滅,不留痕跡。這些文件後來神秘失踪,最後收藏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處,我後來花了六年時間,找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戰俘營總部公報。文史明白表示,美軍如果攻台,戰俘將無一活口。 事隔多年,我仍無法平心靜氣翻閱這類文件。我後來重返戰俘營遺址,拍攝「戰時的故事」紀念影片,聴金瓜石當地人說起當地鬧鬼的傳聞,再加上當年患難的難友惠勒醫生的受難日記重見天日,才促使我下定決心寫下這段苦難歲月,以慰埋身金瓜石礦區戰友在天之靈。」 艾華士是金瓜石戰俘倖存者,金瓜石居民對他的呼籲,是「沉默」?還是「冷漠」?因年代已久,無從查證。 官方口述記錄確認 民國八十五年度(1996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舉行臺北縣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瑞芳鎮是第四梯次,(瑞芳)鎮耆老推薦名單: 1.張文榮 2.吳樹桑 3.張春木 4.王 金 5.林永發 日 期:八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地 點:汐止圖書館/茄冬分館。 主持人:廖編纂春金 紀錄:葉麗卿 當天,由林衡道教授指導,只有張文榮、張春木、林永發三位耆老參加座談會,對於日據時代的人/事/物,三位耆老侃侃而言,對於民國31年(1942年)11月13日,金瓜石第一批盟軍戰俘五百多人在瑞芳火車站下車這段史實,三位耆老皆一字未提。 瑞芳後火車站出口現狀.(2019.05.25.)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