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09 14:42:29瀏覽154|回應0|推薦7 | |
從地方史實記錄,可以看出當地居民教育水準。清朝學者龔自珍說:「欲 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日據時期的的金瓜石居民,大都來自窮鄉僻壤,教育程度不高,斗大的 字識不了幾個。對於日據時代發生的事,皆以口耳相傳方式記錄。這些年 來,老人家陸續往生,這些地方史實記錄,在歲月逐漸流失,幸好有鸞書 『如心錄』可作參考,將口述記錄空白之處,一一填補。如此的作法,對 地方士紳而言,不僅是傳承和文化的象徵,也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
祈堂路53號~是金瓜石重要路標和信仰中心;也是山城居民口中 的『祈堂廟』門牌號碼。
至於觀光文宣上,對『勸濟堂』的介紹~以關聖帝君銅像為主 .對『勸濟堂』的前身『祈堂廟』,文字紀錄並不多。 不知何因.我總是感覺祈堂廟的設計~廟內/廟外~中/日壁壘分明。廟 內的雕刻,全部是中國傳統風格.而廟外和廟後~則是日式風格。這種事, 用照片來解讀~比用文字描述輕鬆多了.首先,是放在廟前石階兩旁~一對 日式燈籠。
花園中~這座揹柴苦讀的二宮金次郎石雕像;則是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宮金次郎本名二宮尊徳(にのみや そんとく),一七八七年出生 於日本相模國足柄上郡柏山村(現小田原市)農家,幼名金治郎,通稱 金次郎,是利右門家的長子。12歲時就不得不代重病的父親出工參加酒 匂川治水工程。 14歲時父親病故後,又承擔起幫母親維持家計和照顧幼弟的重擔,白 天上山砍柴,晚上編織草鞋,以賣錢補貼家用。每天勞動之餘,挑燈夜讀 ,每每通宵達旦。日本人希望學生效法他勤奮好學的精神,特地在全國各 地的小學和圖書館前,設置二宮金次郎的塑像,用來鼓勵學生勤學.』 不知是那一位石雕匠師,竟然以日本人視為勤奮苦學的二宮金次郎的為 題石雕,安放在廟後花園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意義:『出門拚日語 ~入廟讀經書』,善哉!善哉!妙哉!妙哉!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