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礦坑 礦工 落磐後記。
2022/04/25 16:51:51瀏覽1446|回應1|推薦12

   在一次旅遊中,與住在水南洞的洪媽媽(嚴玉春女士)同車,她比我小一歲,我和她一見如故,交談十分融洽,她說她的父親生前是九份礦工,晚年得了礦工病,雖曾數次住院,拖延了一段時間才上路。至於她的老公洪文雄先生,光復前(1941)出生的囝仔,彰化縣二林鎮人。1967年,她的老公與五哥洪壬申先生一起來到水南洞找頭路。透過同鄉幫忙,二兄弟順利進入台金當礦工。

                      五哥洪壬申先生                        洪文雄先生

     1967年冬天,中午時,礦坑發生災變,在坑內工作的洪壬申先生走避不及,被坑頂落下的岩石砸中,當場死亡。洪文雄先生因為身體不適,當天没有進坑工作,得以逃過這場災難!
     1968年,透過嚴玉春大姐牽針引線,與同鄉春生到玉春女士家中去相親,雙方同意後,四月份舉辦婚禮。婚後,嚴玉春女士生下三女一男。嚴玉春女士說,礦工的待遇本來就不高,結婚後,孩子一個個出生,日子過得十分鞎辛,夫妻兩人雖然拚命省吃儉用,仍然月月捉襟見肘


     199810月,洪文雄先生礦工病突然發作,口吐觧血,雖馬上送到醫院急救,數天後(1015)往生。因為走的十分倉促,並没有交代一言半語,嚴玉春女士特地將生前所寫的回憶錄,集結成冊,印了五百本,:「一個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鐡漢」為名,出殯當天,分送親朋好友為紀。
    嚴玉春女士將她手中僅有的一本送給我,這本自傳乃是洪文雄先生生前隨手所寫的記錄,遙遠的年代,貧困的家境,父母終年辛勞,仍難以讓全家温飽,小學畢業後,當了一段時期免費童工,後來改到外地謀生。雖曾數次更換職業,仍難以謀生。

     以下這段記錄是洪文雄先生生前所寫的記錄,由於是親身經歷,以第一手記錄形容並不為過。
    『我和五哥雖然同時被錄取,在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礦廠當扒土工,按件計酬給薪。
     分發工作時,我和二位資深鑛工朝雄及春生同一組五哥則和別人同一組,後來才知道,這是鑛工之間的默契,由於礦工出事率相當高,為了分散風險,新人報到時,只要是親手足,分發工作時,兩人不能在同一個地點工作。
工作地區離礦坑口有一段距離,進入礦坑後,先平行二千多公尺的坑道,然後再搭升降機深入地下一百多公尺後,就是扒礦土的工作所在,空間狹隘,空氣稀薄混濁,坑內溫度高達四十度以上,還没工作就己滿身大汗。
      扒土前,每個人都先將身上衣服脫下,只穿一件內褲。再載上安全帽,拿起工具,開始彎腰扒土。上天第一天,我做不到十分鐘,就全身發燙,氣喘如牛,趕快停下來沖水,水沖在身上,馬上冒起陣陣白煙,好像在練氣功。
春生和朝雄雖然己做了一段時間,耐力比較高,也只能支持十幾分鐘。扒著~扒著,没多久,雙手開始起水泡,接著破裂流血,傷口沾到坑內銅水,痛的尿幾乎要失禁!
     眼看著一起工作的夥伴,個個彎腰低頭默默的工作,我也只能咬緊牙關~再三告訴自己,這個工作得來不易,無論如何也要忍下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的忍下去,幾個星期下來,也就慢慢習慣了。』
       至於礦坑落磐情況,洪文雄先生親身經歷過一次,幸好平安無事,事後他特地以文字詳細記錄:
   『有一次,我跟朝雄兩人在坑內扒土時,扒著~扒著,兩盞電石燈突然無風自動熄滅,朝雄比較有經驗,知道這是一種不祥預兆,馬上拉著我摸黑離開工作區,剛離開工作區到安全地點時,就聴到轟轟巨響,響了好幾秒鐘才停止。過後兩個人再回到工作地區去看,一看之下,差點魂飛魄散,大落磐啊!幾千噸的岩石掉落正好在我和朝雄工作地點,兩個人所使用的工具,也全部被埋没。幸好朝雄機警,電石燈一熄滅,他馬上扔下工具,拉著我的手往外幸好走得快,否則兩人不被活埋才怪!
    礦坑工作出事率十分高,每次看到同事的屍體被抬出坑口,總要難過好幾天。遇到情緒低潮時,忍不住會胡思亂想,說不定那天輪到自己被抬出坑口.......

      看起來,洪文雄先生應是水南洞礦工,第一個以文字記錄礦工在坑內工作以及落磐現場情況,人會死,字不會死!未來的世界,必為他的存在作見證。雖然嚴玉春女士將她老公生前所拍的照片全部找出來給我讓我掃描存檔,可惜没有礦工在坑內工作的照片。 
     嚴玉春女士說,老公會和五哥跑到水南洞來當礦工,是無奈的抉擇,說著說著,她的眼眶逐漸泛出淚光,語音挾帶嗚咽聲,坐在她旁邊的我,只能低頭沉默不語,深怕自己一開口,她會失控痛哭!

    我問嚴玉春對「五更起大厝」這句俗諺的看法,她說:「三頓若没餓到,就要偷笑了,那來的五更起大厝?」她說她的父親是九份礦工,老公是台金礦工,兩人都因礦工病病故,礦工的日子好不好過?別人不一定知道,她可是一清二楚!

    後記:這是礦坑落磐現場第一手記錄:

    民國58(1969)77日瑞三煤礦的煤塵爆炸,災變發生在侯硐地區的瑞三煤礦坑內,主要原因是煤塵爆炸,有37人死亡,2人受傷。

   當天,聯合報記者龍啓文先生到現場拍攝,這位記者應是有心人,現場每一個角落都有拍到。己確認這些照片存放在:聯合報 新聞圖庫 - 聯合知識庫

https://insight.udndata.com/ndapp/image/ImStory?ChannelID=2&topicid=9&func=view&page=2&kind=imstory

    點:檔案照片/天災與意外

https://insight.udndata.com/ndapp/image/ImCategory?ChannelID=2&SortID=66

    瑞芳媒礦災變

https://udndata.com/ndapp/image/ImStorytopicid=2765&func=view&ChannelID=2

     民國69年(1980年),永安煤礦坑內發生出水災變,34名礦工罹難。

     同年10月01日,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有兩位得奬者是以永安礦坑災難為題材。

      敘事詩首獎:〈最後的王木七〉

      作者: 陳膺文(筆名陳黎)    

      簡介: 民國四十三年生,台灣花蓮人。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

     以下這段記錄取自:陳黎詩選 1974~2010年     124頁~126頁。

     後記:一九八O年三月廿一日,瑞芳永安煤礦四腳亭楓仔瀨路分坑因湧水,發生了近年來最大的礦場災變;上午十一時四十分,右三片坑道(距坑口約800公尺)突然大量湧水,水流湍急,當時正在坑內工作的工人除王淑憲、吳火土等十人於千鈞一髮之際自本斜坑中通風道及時逃出外,其餘王木七、俞添登、呂阿馨、杜萬來、余清祥、許肇基、鄭春發、李春雄、徐水源等三十四人皆不幸葬身坑底。積水判斷係自其他舊坑道古洞水以及基隆河河水滲入,災變後礦務局雖即調數台抽水機日夜不斷抽汲,然一以坑內落磐不斷,抽水不易,二以坑內進水較抽出者為多,水勢仍不斷上升;三月廿一晚間水漲至距坑口130公尺處,至三月廿四日竟漲至距坑口僅 53.7公尺。後經海軍蛙人以砂包將基隆河進水口堵截,水位始開始下降;四月四日距坑口91.4公尺,四月十四日距坑口150.3公尺,四月廿二日大幅降至距坑口215公尺,至五月十日,終發現屍體一具:頭部祇剩頭骨,身體肌肉消蝕大部份--證實係第一位跑出右三片,復轉回呼叫左三片同伴因而不及逃出的掘進工俞添登。

    此詩的「說話者」王木七,五十一歲,永安煤礦掘進工,住瑞芳鎮吉安里大埔路一七三號。據報載:其長子王必祿在馬祖服役,三月廿二日拍回一封緊急電報,謂看電視報導,家鄉煤礦災變,一位被誤報名為王木土的礦工罹難其中,特地大清早打電報回來問「父是否安康,來信告知」。王木七家中除妻王陳滿外,尚有未成年的六女一男,最小者尚在國小就讀。』

                                              一九八O.五

      敘事詩優等獎:〈懷孕的阿順仔嫂〉

      作者: 焦桐(本名葉振富)

,   簡介: 民國四十五年生,台灣高雄人。文化大學戲劇碩士。

     以下這段記錄取自 :放羊的狼: 1020323瑞芳-永福煤礦、平和煤礦

     http://ivynimay.blogspot.com/2013/03/1020303.html

   民國69年3月21日上午11時45分,永安煤礦四腳亭楓仔瀨路分坑本層坑之本斜坑右三片底堀進面(距坑口約800公尺),越界在斷層邊緣採掘,因採掘跡未作充分之充填及支撐,致岩盤失去支撐力發生崩塌,大量舊坑水及基隆河河水沖入,水流湍急,迅速淹沒本斜坑三半片及其下部之又斜坑全數巷道。當時正在坑內工作的工人除王淑憲、吳火土等10人幸運自本斜坑中通風道緊急脫逃外,其餘共有34名礦工受困坑底。

   事發後政府高層長官多位親臨現場巡視(蔣經國總統視察瑞芳永安煤礦影片連結)礦務局及煤礦公會聞訊,立即調集各礦排水器材,動員改修工及機電工搶救,每日晝夜輪班進行排水,由於坑內落磐不斷抽水不易,加上坑內進水較抽出者為多,水勢持續不斷上升,3月21晚間水漲至距坑口130公尺處,至3月24日竟漲至距坑口僅53.7公尺。後經海軍蛙人在基隆河道進水處填塞沙包截堵,改變河水流向及在宜蘭線鐵路旁之河岸洽請中油公司鑽打2口抽水井,加速排水進度。

   堵住入水口後,抽水才發生效果使水位慢慢下降,4月4日距坑口91.4公尺,4月14日距坑口150.3公尺,4月22日距坑口215公尺,搶救人員於5月10日發現一具僅餘頭骨,身體大部分肌肉消蝕的掘進工俞添登之屍體,他是第一位跑出右三片,又轉回頭呼叫左三片同伴來不及逃出而罹難。積水終於在8月上旬抽乾,共找到33具遺體,另有1人卻深陷坑內遍尋不著,而尋獲33人中之1人,因泡水過久面目全非,無法辨識身分,經徵得2人遺族同意,在坑口上方將2人合葬,分立墓碑供其子孫祭拜。』

     永安煤坑災變是在1980年發生,這篇記錄發表日期是2013年,二者之間相差三十多年,看起來作者是有心人,除了保存當年的媒體報導,落筆之前,還特地到現場作進一步確認,細節則以相機一一拍照為佐證,再將兩者合併相互對照後,細心梳理後再公開發表,功力之深厚可想而知。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ywu3984&aid=173588372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4/30 16:39
燃煤的工業文明,近四佰年的礦災,血肉模糊已斑駁,近年的緬甸玉石礦區災變頻傳,何況是戰亂不曾全止。人的存活編織入了生命交易。🌈🥸
山城歲月(lucywu3984) 於 2022-05-01 14:18 回覆:
     日據時期的礦工,大都來自窮鄉僻壤,為了想讓厝內大小免受飢寒之苦,甘願入坑當礦工,入坑是做鬼,出坑才是人!道盡礦工的無奈和悲嘆!

     礦坑災變以落磐傷亡最為慘重,死人不會開口,礦工遺孀提起落磐時,個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十多年前的礦工史實記錄,可以說是冷門又冷灶,没米兼没柴,這幾年鹹魚大翻身,成了熱門貨,「五更起大厝」這五個字。人人朗朗上口,至於「還没死就先埋」這句話有幾人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