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24 09:00:35瀏覽1049|回應0|推薦11 | |
日據時期的台灣礦工,大都來自窮鄉僻壤的莊稼人,家徒四壁,身無一技之長,想找到一份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可以說是:難如登天.只好翻山越嶺到礦山謀生計,為了讓家人免受飢寒之苦,甘願入坑當礦工,「入坑死一人;毋入坑死全家!」這句話,道盡礦工的無奈和辛酸。 只是,金瓜石耆老以口述方式記錄金瓜石礦山史實時,只要提起金瓜石在1938年被冠上:「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這個名稱時,雙眼馬上發亮,聲音宏亮,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至於礦坑災難事件,若不是閉口不言,就是現在一切往$$$看! 倒是一位外地來的遊客,一眼就看出其中端倪,問了我一句話:「金瓜石既然出產這麼多黃金,那....這些黃金都到那裡去了?!」 「五更起大厝」這五個字,可以說是:人人朗朗上口,至於礦坑災變現場情況,至見有人主動以口述方式記錄,「入坑是做鬼,出坑才是人」這句話,道盡礦工的無奈和悲嘆,礦坑若是發生落磐事件,在坑內採礦的礦工走避不及,被岩頂落下的巨石砸中,重者當場死亡,輕者肢殘,皮肉傷算是小事一件,土地公有保庇。當罹難者遺體被運出坑口時,家屬悲慟欲絶.....。 (礦災事變中罹難者,被抬出礦坑後,暫時放在地上,等候家屬來認領。)
雖然死人不會開口,不過文字會說話,座落於金瓜石金泉寺廟外廣場「日據時期金瓜石鑛山温藉礦殤祭祀碑」,就是見証。
家父生前是會社(台金)木匠師傅,工作地點就在酒保對面的木工廠,對於礦工在坑內的工作情況,他只是耳聞,並没有親身經歷。不過,我的小學同學家長,十個有九個是以礦工為業。記著我讀小學時,應是三、四年紀吧?!一個夏天的下午,我看到一位男人,在我家後門不遠處,蹲下來低著頭嘔吐,起初我以為他是酒喝多了在嘔吐,看到他嘔出的竟然是鮮紅的血液時,差點嚇壞了!趕緊跑進屋內向我母親說:「阿母,後尾門有人在吐血!」我母親一聴到這句話,臉色大變,拔腳就往後尾門跑! 落磐的現場情況,我没有親眼目睹,不過,家屬的悲動欲絶的情況,我到現在還印象深刻,我小學畢業那一年還是第二年,已記不大清楚了,班上有一位住祈堂跤的女同學,好像叫周春嬌吧?她家離我家没多遠,她的父親走的早,母親在台金當礦工。台金礦坑災變,她的母親當場死亡,我在晚上聴到這個消息,馬上跑去看她。 這是官方的第一手記錄,數量相當可觀,可惜我下手太晚,只買到幾本。 『 經濟部礦業研究服務組鑑於本省煤礦落磐災變頻傳,有加強研究預防措施之必要,乃運用美援贈款,於民國54年1月,委託礦業委員會對礦災學者對坑內地壓及岩磐控制;落磐災變發生實例防止落磐之對策進行搜集資料,從而分析研究,提供防止對策建議。本會礦業委員會為此特組織「落磐預防研究工作小組」……。』 「礦場落磐災變預防研究」 國際部經濟部合作發展協會資助計劃, 經濟部礦業研究服務組編印。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編印 最早的記錄:
此災變係發生在「缷仔」採煤面,當日上午七時許,礦工林鑑鐘、何清芳、楊士松、謝文琛、黃某、謝某等六名,照常進入新斜昇三半片巷工作,林鑑鐘及楊士松擔任採掘,何清芳負責打柱,餘三人擔任裝車搬運,上午順利工作,至中午時分,何清芳打妥採煤面右側支柱後,正在左側繼續打設支柱時,煤面頂磐忽然廣範圍地蠢動,並瞬即坍塌,正在煤面之何清芳,林鑑鐘、楊士松等三人,當場被巨大岩塊埋壓,返身急呼被壓者,聴見楊士松呼救聲,急呼其他處礦工二十多人緊急搶救,經救出時,何清芳和林鑑鐘兩工人業己死亡,楊士松則受重傷,但送醫後亦不治死亡。 原因檢討: (1)該三尺半片巷「缷仔」所採煤層為本層煤之下層煤(本煤煤層因中間夾在石層分成上、下兩層),其二臺尺上方叧有一煤層,故頂磐較易剥離,磐壓較重,加以該煤面較接近斷層帶附近,岩層受擾磐壓益重,再有水分影響,其坍塌之可能性愈大,先天條件上該處己有較大之不安全因素存在。 (2)「缷仔」之開始,約15臺尺內系僅「缷仔」掘進,以三節支架支撐,15臺尺後展開向二側進行,分別架設三節支架,「缷仔」分成二處,煤面推進時除二側架設三節支架外,中間利用石碴充填,但煤面愈往前推進寬面愈大,在未完成充填支架前磐壓愈重。 (3)當天災變前煤面輕推進三臺尺半(採出約四噸煤),加上前一天所留空洞臺台尺深,共有四臺尺半長十六臺尺寬之空洞,僅在右側有支架,全面懸浮,因此引起頂磐坍落,是其支柱工作之遲緩(不安全行為)乃為落磐之主因。」 民國35年至53年本省煤礦場災害死亡原因統計:2008人。因落磐往生人數:569人。
官方記錄比口述記錄嚴謹,年月/時間/地點一清二楚, 剛上網查詢,這本書目前尚未線上開放。 台灣地質知識服務網https://twgeoref.moeacgs.gov.tw/GipOpenWeb/wSite/ct?xItem=122076&ctNode=289&mp=6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