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24 21:33:16瀏覽1421|回應3|推薦5 | |
大學考招新制下爭議 大學招聯會日前公布最新考招方案,110學年度起,大幅降低考試科目只採計四科,延後入學申請到五月,並維持申請、考試「二次分發」;但台灣大學堅決反對,要求「先考後招」且申請入學採計五科以上。 台大希望考試科目採計五科以上,主要是擔心學生素質太差;招聯會強調此舉就是希望打破以往考試領導教學的惡習。有高中校長認為降低考科可減少學生考試壓力,但若提早考試則會影響完整學習。家長代表則肯定新制,希望不要再以考試和成績來判斷學生好壞。 從此次新制可以看出台灣教育爭議仍舊圍繞在考試取才的氛圍中,只要一觸及此議題必會有各方角力,其最終仍是難逃考試魔咒。 台灣大學聯招從一考定生死改為寒假學測、暑假指考二招後,變成一個奇特的學習環境,只要因學測而能夠上大學,通常只學了兩年半高中課程,在大學申請入學放榜後,高中三年級就有一半以上學生是早放假。 但此現象並非讓學生減少考試壓力,而是把考試壓力壓縮到二年半,並產生半年不學習反效果,且此不考試不學學習心態延續到就讀大學後,造成這些年來台灣大學生素質逐漸降低因素之一,這也為何台大等頂尖大學還是希望不要減少考科的理由。;而考招新制把申請入學考試從寒假延後到五月亦是如此構想。 但此種考試變革真的能夠提高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學習效果嗎?這是令人質疑。其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台灣整個教育本質、教學和課程內容及家長教育觀念依舊停留在考試是唯一學習能力檢定方式,走不出標準答案式學習模式,則無論是怎樣升學制度改變,都會回歸到考試。 「教完比教會來得重要」,為了升學考試,國高中就是不斷趕進度、不斷考試,大考、小考都依課程規定進度來考試,老師不管學生懂不懂,就是考考考,於是乎,不懂的一堆、考差的一堆、學不會的一堆,對老師而言,那沒有關係,只要有一兩個考得好,能夠考上明星高中或是頂尖大學,那就夠了。這是台灣教育現況,所以英文教學從小學教到高中,還是一大推學生開不了口,學不會跟教師沒關係,教不完就是教師的責任。 因此,想要透過考招制度變革來改變台灣學生學習方式是難以突破,無論是減少到多少科目、寒假考、學期中考或是暑假考,那還是考試,只要有考試就難以改變教學模式。 若要「教完比教會重要」的觀念改變為「教會比教完重要」,其唯一方式乃是要以非考試做為升學教育制度才能夠整個翻轉。目前,教育部有意在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制度擺脫基測成績,此一試辦是值得肯定,但能否就此改變教學模式則有待考驗。 多元學習、實務課程、產學合作這些都需要不同教學模式和課程設計,要進行這樣的教育改變並不難,實際上也在進行,只是仍受升學考試制約,成為教育點綴,大學考招新制的爭議必須要跳脫考試取才框架中,回歸到不為考試學習而是以學生個別能力發展的教育理念,方是台灣教育之新未來,也才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依自己能力得到完整學習,真正學會自己想學可以學的教學內容。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