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1 19:25:59瀏覽2694|回應2|推薦0 | |
敘事性形象 ( Figuration narrative)
背景: 敘事性形象再給予形象新意,他的完整意義是在1964、1965年,由藝評家Gerard Gassiot-Talabot 所策劃的兩項展覽:「日常的神話學」(Mythologies quotidiennes)和「敘事性形象」(Figuration narrative)之後而趨成熟。這兩項展覽抨擊了消費社會及其大量生產的問題。藝評家抗拒普普藝術,這個自50年代以來,似乎便是美國帝國主義藝術的霸權支配者。普普藝術,其實是一項消費社會的簡單記錄,然而卻挑起重返新形象對社會的抨擊。藝術家「感到有必要體會平常的事實越來越複雜而豐富,它混合了城市的遊戲、崇拜消費所帶來的好處而帶有文化性的神聖的物品、在奠基於有謀略、強而有力的行動、一些信號的震撼、以及一些運動....」(G. Gassiot-Talabot,1964) 三年後,巴黎現代美術館展出名為「世界大哉問」(Le Monde en question),便是在揭櫫有關藝術之於政治的真實性和理想的真實性的課題。藝術家與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為了紅十字會組織、北越的問題而相互動員,他們也支持1967年7月的古巴革命....68年的5月學潮,藝術家也都組織了起來,當時巴黎的國立美術學院和國立裝飾藝術學院都被佔領。所謂「人民美術網板印刷工作室」製作了許多與當時大會口號一致的海報;藝術家成為對時事不滿的,以及所謂「武裝手上的畫筆」的一群。以政治為訴求的共同策略是他們的藝術價值,因此,畫作不再是他們關注的對象而是傳遞訊息的工具。視覺性的標準取代了美學性的標準,這樣的態度得到了Opus international 藝術雜誌的辯護支持。 敘事性形象集結了一些法國藝術家,同時也包括了一些歐洲他國但旅居法國的藝術家。在70年代中葉,這項獨特的創舉策略,成功的造就了這個團體。 特色: 1.藝術家製作作品時會用很大的畫幅,簡單而一致的畫布或者多幅連作。 2.當68年5月學潮時,口號都書寫在海報大小的紙張上。 3.推廣普及使用壓克力顏料。 4.關於他們的主題,無論是批評性的、社會性的、政治性的,都附屬在時事新聞裏,像「致越南的紅室」(1968-1979),「警察與文化1和2」(1969-1970)這些都出現在當時青年沙龍展中。 5.藝術家會應用幻燈機將照片投影於畫布然後勾勒輪廓。構圖方面常有如「電影畫面」一般的取景或攝影。 6.畫面有如一些印刷效果,他們讓它呈現不反光的乾澀且一致。為了構思革命的宣傳海報,藝術家們並不使用平整的塗法,而是以較粗糙的筆觸,就像畫電影看板或海報的畫匠一般。 代表藝術家: *Gilles Aillaud (1928- ) *Henri Cueco (1929- ) *Bernard Rancillac (1931- ) *Jacques Monory (1934- ) *Valerio Adami (1935- ) *Hervé Télémaque(1937- ) *Edouardo Arroyo (1937-) *Gérad Fromanger (1939-) *Alain Jacquet (1939-) *Leonardo Cremonini(1925-) *Vladimir Velickovic (1935-) 南斯拉夫人 *Erró (也叫Gudmundur Gudmundsson, 1932- ) 愛爾蘭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