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1 19:29:02瀏覽5329|回應0|推薦0 | |
表面支架(Supports surfaces)
背景 : 1970, V. Bioulès 提出「表面支架」的新語彙,意味內框之四邊(支撐著畫布),以及畫布的另一面(即表面層)。這場藝術運動發源自法國南部,藝術家如:Louis Cane, Marc Devande, Danil Dezeuze, Patrick Saytour, Andre Valensi 及Claude Viallat(自66’年即開始活動)。他們表明對美國抽象藝術(抽象表現)的敵視態度。 1969年他們齊集發表首次展覽於巴黎現代美術館,彰顯他們的共同經驗,之後,他們越過美術館牆,展覽於大自然中。71’年,這個團體擴大,但也隨著成員的理念不合,很快地又迅速瓦解而各奔東西。 他們的藝術活動又有一部分又與馬克斯思想相接壤:「人民解放的民族鬥爭和國際鬥爭,在這個階級中,繪畫無法自外於從整個主觀作品的系統中獨自存在」 他們創辦「繪畫文集理論」,Philippe Sollers和Marcellin Pleynet等作家也加入。他們的思想接近毛澤東的「毛語錄」的思想。他們主張從手工的親身參與製作,將作品展於海邊或直接將作品安置於一個地點、一個場,從中能獲益良多。另外,有部分藝術家主張作品由最基本元素來組合之,這點與BMPT 接近。他們展示傳統的桌子,彰顯其材質,其「解構」以及工藝家的技藝和一些基本工具。另外, 他們也提出傳統圖作的方法,以及支撐物的本身。 表面支架團體宣稱藝術品的顛峰價格已被畢卡索的作品達到了,他們認為藝術品應建立起如日用品般的價格標準….手工作品30 法郎,知識層次的作品240法郎,….百分之20的貨物稅….等。 終究,他們要指出的是:老式隱藏在繪畫作品之後的問題:畫布的處理方式,色彩的反應。總之,工藝作品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 此運動主導法國60年代的藝術活動,並在法國外省宣傳理念,以及對一些藝術學院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特色: 1.大尺寸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2.表面(指畫布),支架(指內框)組成作品的根基。 3.Dezeuze畫沒有畫布的畫框,Saytour卻畫畫框的影像於畫布上。 4.使用許多種工具:印章、鏤花模板、海綿、噴槍、剪刀、木棒、油畫、壓克力、水墨。 5.繪畫的顏料或多或少稀釋之,並有些微的陰開。 6.架空主題,繪畫變成中性。 7.他們繪製重複性的圖案,一些平板的色彩在偶然性的形體上。 8.切割、編織、摺疊、揉皺….等技法。 9.色彩因延伸至框的邊緣而超越了傳統繪畫固定的結構,以打破古典的「表面」和「支架」。 10.常以清晰的,甚至帶有光環效果的單色或雙色呈現,選用未經加工的畫布,並依據其厚薄,或當它們攤開在地面時,視地面的情形而決定以畫筆或噴槍來製作。後者可以獲得一種色彩柔和的漸層效果。而使用前者時,則常在畫布上塗上一層,使色彩滲透、穿過表層。 11.繪畫試圖彰顯結構、框架及其條狀。 12.作品訴諸:非錯覺性、作品之正反面關係,場(範圍)\限制 之間。 代表的藝術家: *Daniel Dezeuze (1942- ) *Patrick Saytour (1935- ) *André Valensi (1947- ) *Claude Viallat (1936- ) *Louis Cane (1943- ) *Jean-Pierre Pincemin (1944- ) *Marc Devande (1943-1983) *François Rouan (1943- ) *Pierre Buraglio (1939- ) *Vincent Bioulès (1938- ) *Noël Dolla (1945- ) 藝術家手法歸類: 使用色彩壓印 ― Claude Viallat (1936- ) 印章 ― Louis Cane (1943- ), Jean-Pierre Pincemin (1944- ) 均勻色調 ― Marc Devande (1943-1983), Vincent Bioulès (1938- ) 摺疊技法 ― Louis Cane (1943- ), André Valensi (1947- ) 浸漬(泡)― Noël Dolla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