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KANO ── 那純樸年代最感動人心的野球魂
2014/03/02 00:41:43瀏覽2570|回應2|推薦4

身為一個職業傳記寫手,看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有額外的意義。

每當一部電影牽涉到台灣的歷史背景時,人們總會有些意見衝突,

類似【KANO】這樣講日語的影片,也不免會有人疑惑這是國片嗎?

但我經常接觸及訪問七、八十歲,甚至九十多歲的老人,

若從他們那一代的眼光來看史實,而不要被後來國民政府教科書誤導,

就會知道,對八十歲以上的人來說,講日語是生活的一部份,

他們成長的時代,就是日治時代,甚至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日本人,

只因大環境的作弄,渺小的人們無法安排自己的命運,

就在西元一九四五年,他們「一夕」間,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

雖然在從前時代有很多故事,刻意把台灣被殖民那時代講得很悲慘,

什麼皇民統治、強迫爭伕以及屠殺漢人等等,

那些當然有很多的史實,但整體的生活,依老人的回憶來看,卻是較好的。

至少相對於之後國民政府統治後還發生白色恐怖,日治時代是美好時代。

 

KANO】是一部非常感人,並且難能可貴切入那時代的歷史電影,

雖然主題是棒球,但整部電影也描繪出那時代的樣貌,

包括生活的方式,街道的樣子,以及當時人們的相處互動,

在以嘉農棒球隊(也就是KANO)奮鬥史的故事主支線旁,又有另一條小支線,

講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的故事,

片中當KANO從一個從未贏過球的克難球隊,變成全台灣的冠軍時,

也是嘉南大圳正式啟動,改變南台灣耕種的歷史一刻,

等於是以「農」的角度來看,那一天,嘉義同時發生兩件大事,

而電影中也將那個盛大時刻,鋪陳的感人肺腑。

 

其實,我幾乎在電影開演沒五分鐘就開始流淚了,

在片頭出現了KANO這個片名時,我已經開始不斷拿面紙。

可能因為我本身寫過幾本八十歲以上老人的傳記,

邊看電影也邊聯想到那些老人年輕時代的回憶,而不斷觸動心弦。

以運動類型的電影來說,其劇情通常都有些固定模式,

通常都是一個鐵血教練,帶領一個窮困沒前途的球隊,

然後奮發圖強,最後一路過關斬將拿到總冠軍的過程,

中間過程會有衝突,每個隊員有自己的遭遇,以及想要放棄等等的時刻,

最後在經過勵志,以及自我覺醒後,終於大家團結一起,闖出一片天。

老實說,若以這個模式來看【KANO】,那本片的確也是這樣,

看起來好像就是套著這套公式在走,沒什麼創意,

但雖說如此,【KANO】卻能呈現另一種格局,讓觀眾從頭哭到尾。

為什麼呢? 原因至少有三點。

首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就是那套從弱隊變強隊的公式,

但公式一樣,表現手法還是可以不同,看導演的功力。不可一概而論。

再者,本片如同前面所說,不只呈現棒球這件事,還論及那整個時代,

當棒球融入那整個時代,那格局就完全不同,

不能單一棒球勵志片視之,而是歷史回顧中的棒球發展記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做為一種藝術,

KANO】這部電影,各方面的呈現都令人激賞,

不論劇情、演技,對白,以及各種美術燈光等技術項目,都非常精采。

 

以三小時的時間,要呈現整個嘉農奮鬥的過程當然是不夠的,

若要比照日本棒球漫畫的模式,那大概要二三十集漫畫來講述吧!

但本片是以「精神面」為主,球賽為輔來說故事,

整個訴說的包含「運動家精神」、團隊精神,以及追求成功的精神,

若簡單的以三個字來說,就是追求「野球魂」,

在【KANO】裡,不斷強調那種全心投入一件事的精神,

兩大靈魂人物,近藤教練,以及八田與一都是這樣的代表,

他們一個是全心投入訓練球隊,一個是全心投入建設水利,

後來辛苦都有了代價,名留青史。

而原本散漫的KANO球隊裡的每個隊員,

在教練感召下,後來也全體追求這種「把事情做到最好」精神,

就是這種精神,讓他們從被動的被訓練,

到後來自動自發半夜起來練球,

乃至於後來代表台灣去日本參加甲子園比賽時,

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全球場的人,也感動了全體看電影的觀眾。

就像電影裡面,透過札幌商業野球隊教練說的,

他們還沒和KANO比完,就知道自己已經輸KANO了,

因為KANO每個人比賽都真的盡了全力,對每一球都是拼了命般的去追,

就是這股精神,讓他們打進了決賽。

 

看這部電影不可能不哭,

不只是看球賽勝利時會哭,看到球員那麼認真練習時會哭,

還有看到那時代純樸的百姓,以及人與人間善良的互動,

KANO隊打進全國比賽時,全嘉義人都齊聚在廣播旁的那種盛事,

球場上KANO隊人人大團結,球場外,也是台灣人的心大團結,

所以這是部「揪感心」,不只勵志,也非常懷舊的電影。

片中出現很多勵志的語句,還有非常農村的比喻,

像種木瓜樹要釘釘子,因為逼得木瓜死中求活,也成為球隊的精神。

另外本片另一個感人的地方,是透過敵人的眼光來看KANO

片頭一開始出現的主述者,原本以為他是KANO的成員,

然後以他的角度來回憶過往,

但結果,那位主述者錠者博美卻原來是KANO隊的敵隊隊長,

但連他這個日本本地的球隊隊長,後來都被KANO深深感動,

乃至於多年後他有機會去到台灣,也想親自看看KANO的球場,

當他看到,原來培育出KANO這樣隊伍的訓練場,是如此的克難,

不禁心中深深感佩,

原來,真正的訓練來自於內心那股求勝的力量,

這就是KANO的精神,這就是真正野球魂。

 

KANO的全體隊員,在全嘉義人的期待中,站在甲子園運動場地,

陽光燦亮下,充滿野球魂的隊員齊心一致,

那樣的精采,那樣的令人感動淚流,

最後的勝負,已經不再重要。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vebea2f&aid=11445292

 回應文章

路人
2014/03/08 06:41

被冠了日本姓有什麼好光榮

至少現在你有個中國姓名對的起你祖先

國恥之作


加藤鷹騷手弄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08 03:23
《KANO》對日本統治時期的過度美化,也令人匪夷所思。例如,韓國人絕對不會感謝日本的殖民統治,韓國 清算殖民非常徹底,一直到樸槿惠上臺前,都還在清算殖民時代的「韓奸」的不當財產,管你是幾級古跡,只要是日本象徵的東西一律拆除,連日本駐韓國總督府也 拆得乾乾淨淨;越南人也絕對不會大力稱讚「法國人教化了野蠻的安南人」「法國人建造了米軌鐵路造福安南」這樣奇怪的被殖民史觀。

偏偏《KANO》就是這樣寫日本,再以不成比例的篇幅美化、介紹這個殖民時期。再者,八田與一為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者,有「嘉南大圳之父」的稱號。但當初為 什麼台灣人民吃不上稻米,還在吃番薯簽的時候,嘉南大圳灌溉的是卻是殖民地的蔗糖經濟作物,而不是給台灣人民的糧食作物?八田與一不過是執行這個日本在嘉 南地區殖民經濟的一個總工程師,這有什麼好感謝的?以至於後來邀請八田的後人來台灣參與銅像揭幕,他的後人還「深感驚訝」呢!同樣的,阿里山小鐵路難道是 日本對台灣的德政?說穿了不過是掠奪台灣森林資源的工具,以至於,我們在明治神宮,以及其他的日本神宮看到多少來自阿里山的神木!

退一步說,我的確承認烏山頭水庫對後來的台灣有經濟上的貢獻,但怪異的地方在於:請問台灣有多少水庫?為什麼獨厚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所以《KANO》 刻意地隱藏清領時期劉銘傳的電信、鐵路建設,《KANO》也可以忽略國民政府的建設台灣。如果八田可以被《KANO》吹捧成這樣的地位,坦白說那麼孫運璿 與李國鼎都應該建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