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1 11:01:15瀏覽3886|回應3|推薦0 | |
思量即不中用 六祖壇經中,五祖忍和尚,與惠能見面時的對談,令五祖設下「寫偈傳衣法」的奇局。如壇經所記: 五祖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餘月, 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 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1. 門下弟子思量哪些?五祖要的是各人寫出對「本心般若本性」的見解。但是門下弟子卻將焦點集中在「付衣法為第六代祖」,所以起「必是神秀上座得」的思量,故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2. 神秀大師思量哪些?神秀大師想到眾人之所以不寫是因為自己是教授師,已經有了「我相」,神秀大師知道必須呈偈,否則五祖怎知他心中見解深淺,因此決心寫偈。但神秀大師卻落入了善惡的思量及凡聖的對立中。如壇經記「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3. 當一落入思量,即心有所住。當心有住,是取於相,心已動,即不明也。惠能大師在《壇經定慧品第四》如是解說「無住」。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4. 起酬害之思量,不能離我相。對「我」有利稱為酬,對「我」不利稱害,有「我」則難見本性,有「我」則有身心,是故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五祖就知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5. 思量即不中用,不是不思惟,而是要全方位思惟。如《壇經定慧品》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請延伸閱讀:六祖壇經心得(4)五祖忍和尚智慧的等待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