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01 14:02:12瀏覽443|回應0|推薦0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七) 菩提薩埵的認知與態度—以無所得故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凡夫常以為有所得。佛法真諦在於覺醒生命,學佛修行真諦不在積累福德,不在開啟神通,不在追求後世生天,亦不是追求修行果位,更不在獲得他人稱讚、尊敬與供養。凡夫不能徹底知道生命實相,因此落在有相上的追求。所以:達摩初化粱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法達比丘亦如是: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菩提薩埵的認知與態度—以無所得故。須菩提尊者是最佳範例,《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不作是念曰自己有所得。因為生命學習者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雜阿含236》,深知自己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甚遠,而一不小心離「閻浮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莫不是業」卻甚近,因此不敢認為自己有所得,只願自己盯緊自己於諸法不住相。因此生命學習者不作是念:「自己有所得」。
舍利弗得上座禪—清淨乞食住經。《雜阿含23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