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16 15:24:11瀏覽381|回應0|推薦0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四)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11)緣取有者
三有義同三界。《雜阿含298》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欲有,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稱為欲有。 色有,色界四禪諸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稱為色有。 無色有,無色界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為礙,亦隨所作之因,受其果報,稱為無色有。四空處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修四空處定者所得的正報,此四處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因此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
未改慣習,依因果律自然成三有。凡夫從無明起各種身口意的衝動,依著累世的攀緣識,以五蘊名色為自我,六根欠缺守護,而生無明之觸,接續有身心二受,但執著樂受形成貪愛,繼生四取,中間無有改變與轉彎,如是一生所作仍照過去軌道,當分段生死命終,自然依業受報而成三有。
三界二十五有。由因故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 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洲、六欲天。 色界七有:四禪天為四有、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 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五有就是一切未覺醒的眾生隨業而有。《金剛經》如是描述: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對因果律的體會。古大德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因此會有一個疑情:大菩薩還落因果不?在開悟行菩薩道之後,從前種種是不是都一筆勾銷了呢?
釋迦族滅國的啟示。因果律是正法,每個都必須遵守。《增壹阿含》目犍連三次提議救迦毘羅越城,佛陀反問能將釋種宿緣移走嗎?佛陀說偈:「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本緣之所繫,此緣不腐敗。」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增壹阿含》 大目乾連聞流離王往征釋種,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世尊言:「今日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 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命緣,著他方世界。」 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 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羅越,著虛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 目連報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毘羅越城上。」 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緣乎?」 目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本緣之所繫,此緣不腐敗。」
不昧因果行八正道是轉處。因緣果報是逐日點滴累積造成,不是絕對命定,所以可以更改。因此是有轉處。眾生遵守因果律,大菩薩更是維護因果律,但從野狐禪找到方向,不是不落因果的逃避,而是不昧因果的面對。從前所做的依律承受,今後依八正道而行,則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覺醒者的有。眾生的「有」,是從無明開始,命終依業因而後有。覺醒者亦有,覺醒者從明開始,命終乘願而有。覺醒者在世之時,非只依地水火風空識而修強良禪,如強良馬但念穀草,覺醒者不依地水火風空識而修,如真生馬行真實禪,與生命一體相連,但想駕乘。覺醒者自立然後立人,哪一處的眾生需要他度脫,他就到哪一處。如《八大人覺經》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亦如《維摩詰所說經》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註:菩薩行者的後有《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