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五)四聖諦(2)第一苦諦--五取蘊
2019/04/22 22:35:54瀏覽485|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五)四聖諦(2)第一苦諦--五取蘊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對苦諦來說:此是苦、復知苦、已知苦。對集諦來說:此是集、應斷集、已斷集。對滅諦來說:此是滅、應證滅、已證滅。對道諦來說:此是道、應修道、已修道。每一諦皆分三個層次故曰三轉;此是苦、集、滅、道叫定義理論,即初轉。應知苦、應斷集、應證滅、應修道叫實際的實驗,即二轉。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叫成功或證道,即三轉。因此四聖諦是漸次實驗,一起成就(無間等=at the same time)。於四聖諦三轉(初轉悟道,二轉修道,三轉證滅)、每一轉皆生眼、智、明、覺等四行相,因此合稱三轉十二行相。

 

  般若,於諸法無戲論。世尊強調「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法是渡河的工具,所以是理解與實踐同時並存。在聞法中透過思惟建立預想的實踐步驟,在實踐中修正及補強對法的認知,這個過程即是般若。

 

  苦諦是五蘊熾熱。世間生住異滅,凡夫無法應緣起而隨順,以致身心不安,苦諦是描述個人活在其中的總結。《增一阿含》四諦品「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五盛陰苦又稱五蘊熾熱,而吾等凡夫五蘊之所以生苦,是往外取、貪愛、攀緣,而不清淨故。五蘊皆空是五蘊不取而清淨,是故:《心經》觀自在菩薩行身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與五取蘊。「五蘊」,是五類不同的要素,同類相聚。每一類都包括很多次級要素,所以叫蘊,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五蘊與五取蘊不同,一清淨,一染著。最大的差別在於五取蘊是從煩惱而招感,認為是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有觸、受、愛、取、有在作用;而五蘊僅有觸、受在作用。稱為五取蘊的是凡夫,稱為五蘊的是覺悟聖者。由於聖者未入涅槃前,其五蘊依然在世間運作,此時,觸、受也就亦在作用。因此對生命學習者來說,令自己從染著的凡夫,提升至覺醒者,如何「不取」是關鍵。

 

  身受與心受。在人間必須有色身為載道器之故,八苦中的「生、老、病、死」雖在佛陀亦不能免,這部分佛陀要多聞聖弟子學習不受第二箭。在《雜阿含470》「…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取是染著。取不是忽然形成的,是一步步薰染累進而來,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在《雜阿含58》「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而凡夫五蘊正是有此特性,所以五蘊熾熱是為必然。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595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