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四)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6)緣行識。
2018/03/16 00:27:53瀏覽267|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四)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6)緣行識。

 

  識是過去與現在的連續。從三世二重因果來看,過去因—無明、行;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此,過去與現在的連繫是「識」。凡夫在過去世由於觀念的無明,與因之而有的身口意行,造就了對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的(攀緣)識。識身由無明與貪愛累劫積蓄而得,所以如《雜阿含294》「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

 

識身的內容《雜阿含58》「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這裡的體會有二,以人為例,一是生命有了外相四大所結構的身載道器,透過人身六根對六塵的接觸,產生後續的(心所)受、想、行。經由這受想行再回饋到意識。所以識是由「名色因、名色緣」所積聚而成。

 

其二,這裡的色是指四大構成的外相,衍生來說就是顯於外,而與他人有區別的宗族、社經地位、性別、年齡、職業、所得、角色等等。同一件六塵的刺激,會因上述個人差異而產生不同觀點的識 (認知)。因此方說: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

 

六識身就是生命對世間的認知《雜阿含298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這說明生命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一切世間。《雜阿含經319》「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因此六識身就是生命對世間的認知,只不過這些認知並非如實知,而是心不平衡而有染垢,是為攀緣識識身具備接收、審思、判斷、選擇、記憶等作用。這些六識身皆是經過無盡的接收、審思、判斷、偏好、選擇、記憶等作用而成為一個有組織可存取的大資料庫,故名「識身」。

 

  依識是習慣,依智是轉處。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人的神經反應系統很有意思,早期人類所處環境比較不安全,所以必須以少數的資訊作出迅速反應,這就是腦部的杏仁核,它的傳輸量少,傳輸路徑最短, 例如一個人曾遭過蛇咬,一旦看到圈起來的井繩,第一個反應是先退幾步,等看清楚了才會做清楚的反應。久而久之,人養成了習性:依少數資訊作判斷,因此錯誤選擇多。同樣的,生命學習者若僅依六根的見聞覺知來作判斷,就是依識。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容易依識而不自知,我們常被色聲香味觸法所綁而不自覺。例如在求善知識的過程中,大部分是求名師,而非求明師。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云:「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行者如何轉六識成四智?識與智是一亦異,凡夫的世間六識與出世間的妙智妙慧,是一亦異。本質是一,表現是異。因著本質是一所以能轉。六識與四智差別在取角與時空尺度,四智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萬物一體。凡夫六識是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且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人我分別,為己謀利,故攀緣而染濁,因此也未能見如來。故《金剛經》佛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明觸。不知生命原則的稱為無明,若依生命準則來思惟揀擇的是為「明」,無明的內容就請複習十二緣起的第一個。生命行者須由「明觸」生「感受、領悟、覺醒」,而回歸於「識」的更新,也就是轉識成智。成就四智:如六祖慧能大師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111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