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08 22:38:28瀏覽220|回應0|推薦0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十四)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5)緣無明行
無明與行。五蘊法中在「行」之前有「受、想」,三者本為一組,因此這裡的無明與行,可以用五蘊來解,是過去世中我們的觀念與行為,善惡並存,並且這些延續到了現在,若不修改,則累積帶到下世。
行為是觀念的後續。《雜阿含298》「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在《雜阿含41》世尊對行如是定義:「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所謂「思」就是善惡意業,是心所起的某些善或惡意念,又稱「欲」。若對外表現出來,即依「身」、「口」、「意」而有的善惡行為,由「思」引發之動作、語言等行為,都在「行」的範圍內。如同世間人所體會的,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了。我們可從身口意三行的習慣性,反觀自己心裡的業習與根深蒂固的觀念。能如是觀照,從觀念的改變著手,甘願承受過去之行的業報,方能在身口意上止惡行善。
身行.口行.意行。《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惡如何止?阿伊沙卡的故事。 法句經:造作惡業後,再以善業補救的人,光耀世間,如明月無雲翳。
故事:證聖果的殺人兇手
鴦掘魔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為婆羅門,他的父親在波斯匿王下任職。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剎尸羅接受教育,由於他的聰慧受到老師及師母的喜愛,卻受到同學的忌妒。他的老師被矇蔽了,未明真相,以致設了一個惡計,要阿伊沙卡去殺人滿一個數字,而且每殺一人就砍下一根指頭給老師。
由於他的殺人行為,人們稱他為鴦掘魔(手指頭項鍊),他成了令人懼怕的人物。國王知道他的暴行後,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親瑪塔妮聽到國王的命令後,就親自下鄉,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這個時候,就只差一根手指頭就滿那數目了。
當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擾的話,正在尋找最後一個加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會發現他的母親而加以殺害。果真如此,他就會受更長久的苦報。出於對他的慈悲,佛陀就出發前去阿伊沙卡棲身的森林。
經過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伊沙卡非常疲倦、焦慮,整個人幾近崩潰而急於砍下最後一根手指頭。他決定殺害第一個見到的人。就在這時候,他瞥見佛陀,便高高舉起刀子,追趕上去,想要加以殺害。但無論如何追趕,佛陀總是在前面。最後他大聲吼叫:「比丘!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經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並不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就問道:「比丘!你為什麼說,你已經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訴他:「我說我已經停止,因為我已經不再殺害眾生,不再嗔恨眾生,我內心滿懷無限的愛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棄殺害眾生,嗔恨眾生,而且沒有愛心與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來的人。」
聽完佛陀的這席話,心中激起一陣思考:「這些話只有智者才說得出口。這比丘智慧超凡,兼且異常勇敢,他一定是比丘的領導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為了使我重見光明才專程來這裡的。」這麼一想之後,他放下武器,請求佛陀准許他加入僧伽,佛陀也答應他的請求。
阿伊沙卡的母親在森林裏到處喊他的名字,但遍尋不著,只好回家去。後來,國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發現他已經放棄過去的邪惡行為,成為比丘了,就決定放他一條生路,阿伊沙卡於是在精舍裏,精進修行。
儘管如此,他的內心仍然不得安寧,因為即使單獨禪修的時候,過去的種種作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憐憫的哀嚎總是浮現在腦海裏。每當他外出化緣時,人們更因為他過去所做的惡業而向他投擲石頭,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頭破血流,一身淤青的回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告誡他:「鴦掘魔!你已經不再作惡了,要有耐心!你現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惡業的業報。如果不是我遇見你,你的惡業會令你在地獄中遭受更長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舍衛城化緣的路上聽見痛苦的哭聲,當他發現是一位孕婦正在產前疼痛,卻無法順利生產時,他內心想到:「一切眾生都免不了苦。」他滿懷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敘說孕婦產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導他誦讀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後人稱之為【鴦掘魔經】。學會後,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坐下來,隔著一片紗幕,開始誦唸佛陀教他的經文:
「姊妹!自從我成為阿羅漢以來,我未曾故意殺害任何眾生,願此經文使你一切順利,且預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這時候,這婦女順利生下孩子且母子鈞安。
鴦掘魔喜歡單獨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處。後來,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的去世是涅槃樂。其他比丘請問佛陀往生何處,佛陀告訴他們:「鴦掘魔已經涅槃了。」他們卻不相信:「殺害這麼多人命的人可能涅槃嗎?」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鴦掘魔因為沒有善友,所以才會作下如此多的惡業。後來,他經由善友的協助和忠告,而堅定、正念現前地休習佛法和禪修。因此,他的惡業被他的善業所粉碎,內心沒有絲毫的污垢煩惱。」
聞思修: 1.凡夫為何起殺盜婬?為何會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何容易嫉恚癡?這些是凡夫的本能衝動處。為何未覺悟時,我們的出發點盡都在此打轉?如何出離而不被綁?根本的錯誤處在哪裡?解開之後,錯誤者非錯誤。 2.須深盜法,佛言:先有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如法行是行的轉處。行是動機,生命學習者處在無明時,因看不到生命的規則,所以憑著本能來反應,身心會有種種的衝動,這些衝動稱為身行、口行、意行。理想的行是「如法行」身口意皆能如法,而趨近諸法如義的恰到好處,是行的轉處,但是這不容易,因為不容易控制衝動。
攝心安住。行既是身心衝動,反過來說,生命行者應學習攝心--「謀定而後動」。攝心安住是半轉處。只要我們自己不著急、不衝動,就有機會將「衝動」變「安住」,有足夠的安住就可以看到衝動與意向,以及在背後引起這些衝動與意向的價值觀。若能對那些錯誤的價值觀加以修正,而展現合宜的身口意三業,這就稱「修行」。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身口意行是外顯,其發動於心。因此回到第一層,心的明是關鍵,而上一篇所提的念頭的檢核表是可實行的方便法。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