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寺今昔
2015/07/17 07:54:39瀏覽197|回應0|推薦11

                

小時候,物資匱乏,家家都窮。想要去名山勝水遊賞,所費不貲。我們家只有選擇農曆新年初一,到離家不遠、車資便宜之處走春,當天往返,一年一次。家住台中,母親常說:「你們小時候旅遊,往南,最遠到彰化八卦山;往北,最遠到后里尼姑庵。」

那年第一次要去尼姑庵之前,就聽說要搭火車前往,火車必須鑽過一個黑漆漆的山洞,才可抵達目的地。尼姑庵是什麼,對我們小孩沒什麼吸引力,倒是火車過山洞的滋味,在我覺得應該刺激無比,我深深期待過年的來臨。

那趟尼姑庵之行,確實刺激,不是山洞,是遇上了峨嵋派的頂尖高手。

由於年代已經很邈遠,只依稀記得,汽車、火車、汽車,然後步行了好長一段路,來到一段碎石子路,忽聽得得馬蹄聲,一位騎士悠閒的騎著一匹棕色馬,從我們後面而來,然後瀟灑地漫步而去。再來的畫面是,遊畢庵寺準備下山,母親見山徑兩旁有好多開得盛豔的粉紅花朵,一時起了貪念,看著四下無人,隨手攀折一枝花木,準備離開。忽聞山頭上有人大聲喝斥,母親一急,叫我們別走正路,就從花叢灌木之間,往山下連滾帶爬衝下去,我緊張得心臟怦怦要跳出胸口,就在快要離開灌木叢,即將到達山下小徑之際,那位身手矯健的女尼,也從灌木叢中飛奔而來,硬是抓住母親的手,把花木搶奪回去,嘴裡喝斥些什麼,我已嚇得魂不附體,不記得了。只依稀記得她一陣臉紅脖子粗地碎碎唸完後,施展「輕功」,再往山上禪寺而去,一溜煙就不見蹤影。母親懊悔又懊惱:「不過摘她幾朵花,也不必做得這麼絕吧。」父親說:「攀折花木,始終是我們理虧。」母親還在負氣:「剛剛我還添了香油錢二十元呢!」父親說:「一碼一碼,不可混為一談。還好沒有其他遊客,不然就糗大了。」

這一晃,三十年過去了。父親早已仙逝,母親臥病在床,我對那間寺廟,還存有一種神秘感,驅使我想一窺究竟。選擇一個晴好的假日,開車帶著妻小前往。原來不必翻山越嶺、不必過山洞、不必走得腳底起泡,車程四十分鐘就到了。

這是一座位在半山腰,座北朝南的清幽小廟,入廟前有個山門,門前橫批「毘盧禪寺」,是民初吳佩孚將軍親筆的題字。毘,同毗,毗尼是梵語,遵守戒律之意。左右一副對聯,上聯是:溪聲盡是廣長舌;下聯是:山色無非清靜身。果然是寓意深遠的偈語。

來到寺廟大殿正前方,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大雄保殿內供奉觀音。正播放「清靜法身佛」的佛樂,樂器是簫,聽來內心格外舒適平靜。廟前三株老松,左二右一,各自向天伸展雄姿,增添古剎宏偉氣勢。

清晨時分,許多民眾開車前來,從禪寺右方沿階梯拾級而上,石階兩旁林蔭密佈,在此健走,吸入空氣中的氛多精,愈走精神愈好。每隔數十公尺,石階小徑旁,廟方豎立標語,點醒世人因紅塵紛擾而產生的迷失心。我還記得數語:「一個人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間最美的是溫情。」「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積。」「理想要高遠宏觀,腳步要落實當下。」走著走著,不覺間已將寺廟後山環繞一遍,從寺的左方下來,又回到了殿前。寺旁是女尼清修之所,偶或遇上一二位,對方均雙手合十口呼阿彌陀佛對香客行禮。

腦中意念一閃,三十年前剽悍的峨嵋派女尼如今安在?應該在佛法的度化下,早已成為溫文有禮的佛門弟子潛心修行去了。

(更生日報101.4.24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okingblog&aid=2606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