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孔先生的智慧
2008/11/23 14:45:03瀏覽890|回應2|推薦7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最高境界. 也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不知生, 焉知死]

這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推展到人生的終極問題.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 孔先生都不妥協, 不胡說八道, 騙人騙己.  這點孔先生比蘇格拉底都強. 蘇格拉底一生都強調不能不懂裝懂, 不能胡說八道. 但面對死亡時, 也因為恐懼, 在Phaedo中大談死後如何如何.  耶穌先生就更不能比.

[子不語怪力亂神]

面對死亡,人類發明了宗教. 這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也是非理性的部分, 如不加引導, 會造成災難. 近代從太平天國, 到義和團, 到法輪功, 無不驗證這點.

[狷者有所不為]

這是道德的底線, 也是最高境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道德底線是沒有前提的. 就是在極端情況下, 也不能無所不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這條黃金律世界上很多文化都隱隱約約說過, 不過如此明白地說出, 孔先生是第一人. 但憑這點, 孔先生永垂不朽.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hengrin&aid=2410078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來,樓下的‧‧‧
2011/11/28 06:26

看來樓下的,今天心情不錯

靈機一動,講的話這麼清新‧‧‧哈,連「道德的美麗」都出來了

要得

泥土有感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順手寫一點意見
2009/02/01 18:19

仁是心,義是行,孔曰仁,孟曰義,孔教原理,孟教方法,在不評論缺失的前提下,孟的成就可以上追於孔。

孔老分別集西周(早期)文明之大成,孔老都不講怪力亂神,可知商代中國人的除了祖先之外沒什麼靈體崇拜的文化正是孔老不講怪力亂神的傳承本源。

道德實踐可以高到能在客觀看來損失比別的死亡事例大得多的情況下主觀安心地安靜地承受死亡,而"有所不為"可能正是那條"逼他死"的道德原則。所以"狷者有所不為"不止是道德底線,在實踐之後經常存在著"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那種泰然,那是道德的美麗。

很多傳世的漂亮話是靈機之作,運氣好罷了,有時也看心情,有心情多說兩句,可能足以傳世的名言金句雋語就出來了。不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確是古今中外相類的道德訓誨中最直截最淺白卻最透澈因而最有力的,裡面是同理心,人心是一樣的,人是平等的,要善待他人,要為別人著想,兒童道德教育的啟蒙應以此開始,世界大同是個空想,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使我們能在心裡觸摸到別人的心,那也是柔軟的,和我們自己的心一樣柔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