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劉詩選》
2011/11/10 13:28:05瀏覽211|回應0|推薦3

“你的名字 是不是叫做希望?


2009年12月17日00:09  王家新

公劉  (1927.3.7-2003.1.7)當代詩人、作家。原名劉仁勇,又名劉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在報紙上發表第一首詩。1946年在南昌中正大學法學院讀書時開始用公劉的筆名創作雜文、詩歌。1948年參加革命。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邊地短歌》。1955年調總政文化部任創作員。這時期寫的詩歌充滿明朗歡快的情緒,並和黃鐵等人共同整理了民間長詩《阿詩瑪》。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調到山西《火花》雜志社工作。主要作品有《在北方》《公劉詩選》《尹靈芝》《自花·紅花》《離離原上草》《仙人掌》《母親—長江》《駱駝》《大上海》《南船北馬》等。詩集《仙人掌》獲全國首屆新詩(集)評獎一等獎。

  
在我走上文學道路最初的那幾年,對我影響最深的詩歌前輩,一是曾卓,再一就是公劉。

那是在“文革”結束後我們從知青點走進大學校園的富有詩的沖動和激情的日子。我上的是武漢大學中文系(77級),因為曾老就生活在武漢,我和他很快就認識了,並在以後的日子成為“忘年交”。而公劉,則完全是因為他那時的一批又一批激動人心的詩篇進入我們的視野。在“思想解放運動”的時代氛圍中,他那“奮不顧身”的呐喊在我們這裏喚起了強烈的共鳴,他那些沉痛而又具有逼人的思想鋒芒的詩,幾乎每一首都攪動了我的血液。的確,在他那一代“複出”或曰“歸來”的詩人群中,他是最敏銳、最富有思想勇氣和良知的一位。像他的《竹問》一詩:

哎,好一片成林的春筍、/有鳥喙一般鼓突的唇,/有胎毛一般金黃的茸,/有蛟龍一般密致的鱗。//長大了你幹什麼?我不敢問,/也許將七竅通靈簫笛流韻,/也許將編紮火把再次夜行,/照舊挑落後的擔子,呵,真沉!//也許將玲瓏剔透懸簾鋪簟,/為炙手可熱者奉獻著涼蔭,/也許將橫節豎刺呼嘯惡聲,/教鮮血淋漓者馴服於命運……

如此沉痛、帶著“淋漓鮮血”和“呼嘯”之聲的追問,它揭開了一個民族的創傷,它讓人讀了就難以平靜。的確,他那時發表的一系列詩,像《白花》《關於真理》,寫張志新的《哎,大森林》,等等,就這樣刺痛著人們的良知,並喚起了廣泛的共鳴。他的《皺紋(一)》一詩(“是什麼樣的蜘蛛,/在他的臉上/織了一張網,/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把他吃光。//蜘蛛呵,/蜘蛛呵,/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做希望?”),我那時一讀也永遠記住了,因為它不僅是他那飽受磨難的一代人、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寫照。我想,正是這種共同的命運、這種內心的苦難和不滅的希望,把我們深深聯結在了一起。記得公劉先生那時給我的一封信中曾這樣轉述:“有人說老右派和小右派走到了一起”,難道這不是出自某種歷史的必然?

整個大學時代,公劉的詩就這樣伴隨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雖然那時我們已開始接觸到“現代主義”並從中受到一種新的藝術洗禮,但像公劉這樣的富有血性良知和現實批判性的詩,依然是我們的一個坐標。那時我和同學們經常在一起分享讀公劉詩的興奮和激動,我還記得和當時在北大上學的黃子平在通信中也交流過這一點(他後來的碩士論文就是寫公劉的詩)。的確,公劉的詩在那個時代、在我們的生命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如果翻開我和同時代一些年輕詩人在那時寫的詩,可以明顯看出公劉的影響。

公劉之所以如此贏得年輕一代的尊敬和認同,除了他的詩本身卓越外,和他那時對“新詩潮”的關注和支持也分不開。人們已知道公劉在那時以他的正直和敏感對幾位年輕詩人的舉薦和發現(如他在《安徽文學》和《星星》複刊號上分別對梁小斌、顧城的推薦),人們可能還不大了解那時他與眾多年輕詩人和民辦詩刊的通信聯繫。我就是這眾多的通信者和受惠者之一,後來我們辦的大學生文學刊物也受到他的支持。有時公劉先生忙不過來,就請他的女兒小麥和我們通信。他和詩壇當時那些對“新詩潮”持排斥態度的老詩人是多麼不同。

這些,已成為我生命中難忘的記憶。大學畢業後,雖然因為我個人生活的動蕩,我和公劉先生失去了聯繫,雖然我最終走上了和他們這一代人有所不同的詩歌道路,但在內心裏始終保持著對這樣一位詩人的深深敬意。進入新世紀以來,有數家出版社請我為他們編選中國當代詩選和高中詩歌選修課教材,我馬上就想到了要選他的詩。的確,無論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還是在“文革”結束後那個詩歌艱難複蘇的年代,這都是一位不可繞過的、其重要性尚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到的詩人。

雖然在這篇短文裏很難對詩人一生的創作作出概述和評論,但我對他那傑出的詩歌稟賦、對他作為一個詩人的悲劇性一生仍有許多感慨。他早期的詩《諷刺的墨水》《纖夫》等等,即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和深蘊的詩歌潛力。50年代他所創作的詩集《邊地短歌》《在北方》中的許多篇章,不僅仍富有價值,甚至至今讀來仍有某種“新銳”之感。他那時的詩,詩風尖新、嚴峻,注重構思、意境和節奏,技藝嫻熟,富有功力;更難得的是,縱然那已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但從他的一些詩中仍透出了一種難掩的藝術個性和才華的鋒芒,如《西盟的早晨》那個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的開頭:

  我推開窗子,/一朵雲飛進來——/帶著深谷底層的寒氣,/帶著難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這樣的詩至今讀來仍令人著迷,它“頑固地”保留著為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所“難以捉摸”、所無法規範的詩性的東西。他在1956-1957年間寫的那一批愛情短詩,記得當年我和我的同學們讀到後,也都喜愛不已,像是發現了那個時代最隱秘、也最珍貴的東西似的。的確,它們有著那個時代所罕見的“個人性”。從這個意義上,詩人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乃出自“歷史的必然”,從此他被發配到山西,一直到“文革”結束。不過,也正因為這種命運的巨大不公,這長達20年的痛苦和沉默,為他“文革”後再一次詩的“爆發”做了准備。歷史的力量是如此狂暴和乖戾,一個詩人要怎樣與之搏鬥,才不至於成為它的犧牲品?

一個傑出的、同時也是悲劇性的詩人去了。他讓我們懷念。他也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9-12-16/40261.html

上海夜歌(一)


上海關。鐘樓。時針和分針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鉸碎了白天。
 
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
如同一幅垂簾;
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
到處珠光閃閃。
 
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山,
六百萬人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
縱橫的街道是詩行,
燈是標點。

--------------------------------------------------------------------------------

上海夜歌(二)


上海的夜是奇幻的;
淡紅色的天,淡紅色的雲,
多少個窗子啊多少盞燈,
甜蜜,朦朧,宛如愛人欲睡的眼睛。

我站在高聳的樓臺上,
細數著地上的繁星,
我本想從繁星中尋找牧歌,
得到的卻是鋼鐵的轟鳴。

輪船,火車,工廠,全都在對我叫喊:
拋開你的牧歌吧,詩人!
在這裏,你應該學會蘸著煤煙寫詩,
用汽笛和你的都市談心……

本詩創作於1956年。上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建立之初。中華民族歷經種種磨難終於走到了全新的時代。這引發了一批詩人發自內心的對新時代的歌頌,當時湧現了一批謳歌人民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時代沸騰生活的詩人,作者公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詩歌的思想感情是詩人選擇特殊的描寫對象的特點通過准確、鮮明、生動,同時又具有含蓄、跳躍、凝煉的語言來表現的。 


○1首先我們看作者在第一節裏是作者描寫了上海的哪些美景?采用了什麼樣的手法,獲得怎樣的效果?討論分析,要知無不言。 
(上海關、鐘樓、時針分針;詩人采用電影蒙太奇手法,通過畫面的疊現:遠鏡頭——上海關、中鏡頭——鐘樓,最後突出了特寫鏡頭——時針和分針;這種表現方法給讀者的視覺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  隨即用一個比喻“像一把巨大的剪刀”,來突出時鐘送晝迎夜的特性,仿佛是由於時鐘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把白天鉸碎,上海的夜晚才終於到來。首節詩的末句“鉸碎了白天”,不但暗中呼應了詩題,而且在篇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二節裏作者又描寫了上海的什麼美景?作者又是如何來描繪這些美景的?  第二節詩具體描寫了上海的夜景。  首句“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確為警策之句,當暮藹悄悄降臨的時候,高高聳立的上海國際飯店大樓的頂端早已顯得朦朦朧朧,這就使人感到夜色仿佛是從天而降的,“如同一幅垂簾”,“從二十四層樓上掛下來”,這種感覺雖然是錯覺,但卻把大都市裏黃昏到來時在人們心頭的印象准確地表達出來。它不禁使人聯想起李白的名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當然,在上海大都市裏,傍晚引人注目的不是隨人歸去的山月,而是它的燈光。果然,上海“打開她的百寶箱,/到處珠光閃閃


 ○3第三節裏作者又描寫了上海的什麼美景?在對這些美景的描繪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節詩具體渲染了上海璀燦的夜景:到處是“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山”。這種壯麗的景觀在當時只能在馬路縱橫,車流如河,高樓林立的大上海才能見到,也只有大上海才配得上這樣的詩句。 

詩歌到此,詩思突然產生飛躍,從形容、描述上海夜景,升華為對上海市六百萬人民的歌頌,詩人衷心贊美了是上海人民無數雙勤勞的手,創造了這種美麗的人間奇觀。  詩人在表現自己的觀感、思想時,並沒有脫離藝術形象的創造作抽象的議論,而是展開靈動的想象,抓住上海夜景的特色,把勤勞智慧的上海人民比喻為詩人,把美麗的上海夜景比喻成是他們精心寫就的一首“壯麗的詩篇”,而“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是標點。”  5. 討論、欣賞這首詩的構思特點。


 詩作對上海景觀的描寫,既“不是‘一瞬’的描模”,也“不是‘單一的透視’”  ①,而是采用了中國山水畫裏常用的散點透視手法。

  A、詩人對上海景觀的描寫是依次在一定長度的時間裏進行的。從時鐘鉸碎白天,到夜色掛下來,再到華燈初上,最後是燈火輝煌,表現出了一種時間上的序次性;
 B、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是多變的,有平視(包括遠、中、近視),如“上海關,鐘樓,時針和分針”,“到處珠光點點”;有仰視,如“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燈的山”;還有俯視,“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甚至末句的比喻也是鳥瞰式的,“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是標點。”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可以“避開單一的視軸,而設法同時提供多重視軸來構成一個整體的環境”。 


②詩作表現出詩人具有很敏銳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他能運用豐富的想象,把瞬間所得的藝術感覺通過生動、奇警的比喻,創造出新鮮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打動讀者的藝術目的。像把上海的晝夜交替,比喻為時鐘的巨剪鉸碎了白天、把夜色的降臨,比喻為一幅垂簾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以及把上海美麗的夜景暗喻為壯麗的詩篇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

夜半車過黃河


夜半車過黃河,黃河已經睡著,
透過朦朧的夜霧,我俯視那滾滾濁波,
哦,黃河,我們固執而暴躁的父親,
快改一改你的脾氣吧,你應該慈祥而謙和!

哎,我真想把你搖醒,我真想對你勸說:
你應該有一雙充滿智慧的明亮的眸子呀,
至少,你也應該有一雙聰明的耳朵,
你聽聽,三門峽工地上,鑽探機在為誰唱歌?


資料引用: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200611/gongliu.htm

自畫像

看眼睛知道你失眠,
從失眠測定你構想的詩篇。
修眉是不甘收斂的翅膀
有甚麼樣的痛苦將它灼傷?
但鐵顎依舊緊咬著決心,
而決心又始終緊咬著敵人。


羞澀的希望

羞澀的希望
像苔原上膽小的鹿群,
竟因愛撫而驚走逃遁,
遠了,更遠了,終於不見蹤影。
只有一片隱痛,宛如暴君
蹂躪著我的心;
莫要拷問我,我已經招認:
怯懦,這便是全部的過錯和不幸。


假如

假如小鳥應該飛來,
偏偏卻不見它飛來,
樹林為甚麼還耐心等待?
北山有羅,也許已經張開?①
假如我的家鄉天色陰暗,
而且射來了砸人的雨點,
我那雨中奔跑的鄉親喲,
是否你在默想未來的晴天?
假如雄雞渴望歌唱,
卻又偏偏噤聲不響,
膽怯的孩子就難免驚慌:
媽媽,是不是來了黃鼠狼?
假如春天也學會了欺騙,
那麼大地就會說:這不是真的春天;
鋤頭將生鏽,
拓荒者將帶走收獲的預言。

1979年5月21日 絕早,昆明城猶在夜色朦朧中。
[註]:①古謠:“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當奈何?”


無弦琴

陶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意。
——蕭統:《陶淵明傳》

然而,我不會喝酒,
連一張做樣子的琴也無有。
無有桐木,
無有弓藤,
無有馬尾,
無有象牙一般熟透了的撥子,
無有琥珀一般凝固著的松油。
不會,不會,不會,
無有,無有,無有。
盡管我略懂一點點音律,
並且積蓄了不止一點點憂愁。
我不是陶淵明啊,
不曾在門前栽下五株柳。
我不是陶淵明啊,
也誤了撫琴的時候。


讀《詩經》

揭起書箋泛黃的《詩經》,
如開籠放鳥,灌兩耳關關啼鳴。
敢情是那早已絕種的不禽?
多謝您,夫子!當年就細心錄了音。
超越巫祝咒語,廟堂鐘磬,
驅散原始恐懼,官府規箴。
好慚愧!我竟會這般愚蠢,
既學過畫符,又幫過扶櫬。
於今我來到了江淮之濱,
皓首低垂,與白頭蘆花相顧傷神。
無邊的蕭蕭正是澤國之呻吟,
有誰再來替我注釋忠貞,注釋愛情?


沉默

沉默
眼沉默
嘴沉默
閃電、流雲、羽翅
疾行中都各自緊銜一枚沉默
山沉默
水沉默
煙與火也以痙攣的食指架住雙唇
沉默
天崩地裂的
震耳欲聾的
沉默
沉默是金

資料引用:http://npc.imust.cn/Article/ShowInfo.asp?ID=6528

哎,大森林!

哎,大森林!我愛你,綠色的海!
為何你喧囂的波浪總是將沉默的止水覆蓋?
總是不停地不停地洗刷!
總是匆忙地匆忙地掩埋!
難道這就是海?!這就是我之所愛?!
哺育希望的搖籃喲,封閉記憶的棺材!
分明是富有彈性的枝條呀,
分明是飽含養份的葉脈!
一旦竟也會竟也會枯朽?
一旦竟也會竟也會腐敗?
我痛苦,因為我渴望了解,
我痛苦,因為我終於明白--
海底有聲音說:這兒明天肯定要化作塵埃,
假如,今天啄木鳥還拒絕飛來。

1979年8月12日寫於沈陽

(選自《星星》1979年10月號)

《哎,大森林!》是詩人公劉從張志新烈士的殉難地沈陽大窪憑吊歸來,有感於烈士的殘酷被害而寫成的。這是一首憤世嫉俗、憂國憂民,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內容和對未來發出警誡的優秀詩作。詩的前一節,詩人以“大森林”作為象征物,用它來象征造福於人民的共產黨及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是詩人曾經捍衛過的“我之所愛”,是人民極為信賴的希望所在。可是“文革”卻使它如此快地抹殺了記憶,淡忘了歷史,使飲恨的烈士繼續飲恨,這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對此,詩人極為困惑。他在發出“難道這就是海?!就是我之所愛?!”的大聲質問的同時,對“文革”動亂的“喧囂”,不停地“洗刷”和匆忙地“掩埋”表示了極大的憤慨。第二節,詩人對本來是生機勃勃的事物竟然會變得“枯朽”、“腐敗”表示極度的痛苦。這痛苦“既產生於尋求答案過程中,也產生於獲得答案後”。最後一節,詩人出於對“大森林”面臨災難的危機感,及時地向世人發出警告:如果不及早引啄木鳥前來診治它的病患,這兒“肯定要化作塵埃”。這“聲音”是那麼令人不寒而粟,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前途的極大憂慮,對十年浩動歷史可能重演的高度警覺。

 《哎,大森林!》用象征手法表現現實,用直抒胸臆表達感情,用鮮明的對比展開議論,用擬人手法發出警告。詩中大量使用疊句以強化思想,強化感情。排比對偶的運用,也使詩篇節律整齊,音韻鏗鏘。特別是激烈詞語的選用,並列遞進句式的安排,使詩篇流蕩著一種強烈的氣勢,更增強了它的戰鬥作用。(網絡資料)
 
 
西盟的早晨

我推開窗子,
一朵雲飛進來——
帶著深谷底層的寒氣,
帶著難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在哨兵的槍刺上
凝結著昨夜的白霜,
軍號以激昂的高音,
指揮著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早安,邊疆!
早安,西盟!
帶槍的人都站立在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個早晨……

   1954年

運楊柳的駱駝

大路上走過來一隊駱駝,
駱駝駱駝背上馱的什麼?
青綠青綠的是楊柳條兒嗎?
千枝萬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駱駝再從這條大路經過,
一路之上把柳絮楊花抖落,
沒有風沙,也沒有苦澀的氣味,
人們會相信:跟著它走准能把春天追著。

1956年6月13日
 
只有一個人能喚醒它
 
 
我的心房裏,
愛情在酣睡,
只有一個人能喚醒它,
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沉 思
——讀攝影作品《最後的時刻》


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凝望著敬愛的人呵—
想起您彌留的日子。

記不得曾有過什麼照片
能使我如此激動,難以自持;
但既非傾瀉脆弱的淚滴,
也無須慷慨陳辭。

是一名期待惡戰的老兵,
是一面召喚風暴的旗幟;
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
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仰之一分有損您的謙遜,
俯之一分背離您的質直;
那布滿面頰和手背的老年斑呵,
也仿佛都是些傲霜的梅枝。

雙眉乃勇士橫握長刀,
這正是中國革命破敵的英姿;
目光揉動著冰與炭,
大哉!無產者的神勇與睿智!

緊閉的嘴唇昭告人們:
這裏蘊蓄著樂觀的詩;
而被鋼牙挫敗了的
又豈僅是癌,更有江青的無恥!

何謂最後的時刻?倘在我輩
這等文字誠然完全合適;
而您卻是永恒的永恒呀,
除非大地寂滅,除非江河消失!

因此我說,這是一個渺小的標題,
人民有權否決、屏斥;
但這又是一宗偉大的記錄,
全世界為之鞠躬、仰視。

萬千工農和知識分子家庭,
都將您安排在潔白敞亮的位置;
所有輝煌的展覽大廳,
競相懸掛這同一幅絨繡錦織......

最長壽的是人心!
人心不死您不死!
紅色的星斗呵,您的光芒
永遠是對開拓者的戰鬥啟示。

假如在無產階級的大樹上
還寄生著資產階級政客“同志”,
那麼,但願癬疥們牢記,牢記
中國以哭當歌和以歌當哭的日子!

既然歷史在這兒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這段歷史?
玩火者!休得放肆!
十年,百年,莫妄動一根手指!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82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