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主教神父vs.佛教師父
2017/10/19 15:39:25瀏覽6548|回應15|推薦0

~不一樣的晚年

中秋及國慶連續假期來到了法國旅遊,行前瀏覽些有關法國的報導,看到9月23日聯合報報導:

天主教聖文生行善世界400周年慶,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紀念慶典選擇在台灣唯一的雲林文生中學舉辦,來自全國千餘信徒今天下午齊聚舉辦盛大慶典感恩,不少遠自台東部落原住民,也穿著原民服裝與會,被封為騎士與爵士的教友也盛裝進場,在主教帶領下詠頒宏揚聖文生慈愛精神。

文生中學校長呂松林也指出,遣使會以服務偏遠為宗旨,所以在50多年前,選擇在當時偏遠又落後的四湖鄉,創立台灣唯一的「文生」中學,紀念聖文生,如今學校發展有成,從醫生到科學家,培育無數人才,落實了當年創辦學校的意旨,所以這場400年來的盛會選擇在文生中學舉行,校方總動員完成這項重大任務。

今天學校活動中心以當年聖文生傳道的法國教堂,製成巨大的背景布幕,四週掛滿教旗,讓人宛若置身教堂,被封為騎士和爵士的教友更盛裝恭迎聖文生聖骨和塑像進場,原民也獻出部落所產的地瓜等作物,表達感激聖恩,整個感恩儀式隆重莊嚴。……」

當時閱讀這樣的報導,頗為感動,對照近來台灣佛教團體頻頻出現難堪的事件,心想台灣號稱大乘行菩薩道的佛教團體,從過去到現在幾時曾經有過這麼感人的故事?當然,口號喊得最大聲的法鼓山也在對照之列

沒幾天,我就到了文生神父的老家-法國。當然看到了著名的巴黎鐵塔、羅浮宮以及貝聿銘建築師的金字塔,法國與花都巴黎當然是浪漫的,令人流連忘返,但是心中還是想到這篇報導的聖文生神父,以及其在台灣的善行……,是怎樣的國土文化,能孕育出這樣偉大的情操呢?

天主教文生堂網站的紀載:

聖文生‧德保〈St. Vincent de Paul〉(1581 ~ 1660)1581年:文生‧德保出生於法國西南部蘭德省的布義村,家中務農。他小時候的工作是在田野間幫忙放豬;當他晚年因為身分地位,特別是工作常被稱讚時,他總是很謙卑地的回應說:「我是在田野間放豬的孩子」。

1617年,元月二十五日,文生神父在富肋維〈Folleville〉的講道,天主讓他看到向窮苦大眾傳福音乃是一個迫不容緩的需要,文生神父說這是他的使命和任務的開端

就是在這種感召下,1625年4月25日,他聚集了第一批的同道,締結了一項契約,大家要同心協力向鄉下窮苦人傳揚福音。第二年,1626年9月4日,他們又簽署了一組織章程,進而組成一個團體,為能度團體生活,奉獻自己去救鄉下的窮苦百姓

文生神父的使徒來到台灣後,於1965年春,在周志毅神父奔走下,四湖鄉公所協助提供校地,天主教遣使會籌募資金並興建校舍。同年7月1日,政府核准立案,並訂校名為雲林縣私立文生初級中學。這就是今年天主教「聖文生」行善世界400周年慶在台灣舉辦的因緣。

有過去的因,有現在的果。由於文生神父的發願救助窮人,300多年後文生神父的使徒來到台灣的窮鄉僻壤,蓋了一所中學,教育窮小孩。52年後,有能力的台灣校友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周年慶活動,原住民也獻出部落所產的地瓜等作物來回饋紀念神父們。

這樣的故事、敘述,不就是法鼓山聖嚴師父常常對外講的菩薩道精神嗎?

在此,只舉一個菩薩「不自大、知慚愧」的特質來看:

聖嚴師父在法鼓晨音中說:

「倘若時時凸顯自己,把自己當做已成就的菩薩、佛,自以為是,我慢心就會漸漸地增長,這是一般人常有的現象。尤其當修行一段時日後,自信心、我慢心與日俱增,嚴重的話還會把自己視為大菩薩,視他人為凡夫眾生,覺得所有的眾生都在等待自己去救度,就好像自己是一切眾生的父母。這是宗教經驗上「神格我」的膨脹,一定要避免。

不論修行、讀書或者成就某樣事,都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譬如突然間發了大財或地位高升,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凡夫,覺得自己一下子變得好偉大好能幹好有力量驕慢心於是出現,所以「謙下尊上」是菩薩行者必須學習的首要功課」。

對比來看,如前述,文生神父當他晚年因為身分地位,特別是工作常被稱讚時,他總是很謙卑地的回應說:「我是在田野間放豬的孩子」。這是何等的情操?

單只是這種謙卑精神的實踐,就堪當聖者無愧。而其他派遣神父到世界各國救助窮苦的善行,等等公益事功,就更不在話下了。

文生神父的濟度窮苦大眾的事蹟是一步一腳印的做出來的,到國外救濟的成就,也是派遣發願的神父終其一生在該國度胼手胝足地做出來的。菩薩道就是這麼實踐的。此絕對不是法鼓山喊幾句口號,想兩個點子,每天開會就可以成就的。

再看看法鼓山呢?有行菩薩道嗎?絕對沒有。倒是師父《法鼓晨音》上開講說的-時時凸顯自己、自以為是、慢心充斥、覺得自己好偉大、好能幹……,全部凸顯了。再加上法鼓38法師自創的-傷害他人、不負責任、勢利眼、視利的要命……等等特質,更是發揚光大!

其實,從文生神父的成就可以看到,菩薩道要怎麼走出來的,那是用腳,而不是用口的。。。。。對比之下,我們對漢傳大乘菩薩道還剩下多少信心?我真是懷疑,是佛法有問題,還是人有問題????

擲筆至此;先從師父晚年的法鼓山檢視、檢視吧!

得意之後,忘形了否?

名利雙收,其他的呢?

東施效顰嗎?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海鷗~回應4樓
2017/10/26 00:37

天才是有極限,三八可無下限!

怎會和75年前一樣?可比75年前更下限!?



得意忘形
2017/10/25 20:04
給三樓:七十五年後還不是一樣?

回應一樓
2017/10/24 18:43
七十五年前就有大德說過:

佛教之末流,病莫急於「好大喜功」。好大則不切實際,偏激者誇誕,擬想者附會,美之曰「無往而不圓融」。

喜功則不擇手段,淫猥也可,卑劣也可,美之曰「無事而非方便」。

圓融方便,昔嘗深信不疑,且以此為佛教獨得之秘也。

七七軍興,避難來巴之縉雲山。間與師友談,輒深感於中國佛教之信者眾,而卒無以紓國族之急,聖教之危,吾人殆有所未盡乎!乃稍稍反而責諸己。

The Louvre
2017/10/21 22:49

菩薩道?法鼓山作不到丶作不夠好,還可以接受。

但是作成「列寧到」丶「江青到」,可就難受了。

更好奇的是版主問的 

法鼓山-得意之後,忘形了否????

              名利雙收,其他的呢????

方丈和尚、果光都監作何回答????


英格蘭
2017/10/21 19:51
版主標準未免太高 。這年頭誰不講一套做一套 ?
菩薩道?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團體嗎?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