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9/13 18:40:14瀏覽378|回應0|推薦3 | |
這是八月中寫的舊文,這兩天又在炒作王金平組閣的問題,雖然與本文討論的焦點-「呂王體制」有不同的脈絡,但不管是陳王體制還是呂王體制,對於這種統治菁英的權力洗牌、這種無原則、無願景的組合,我是一直反對的。 ----------------------------------- 隨著倒扁風潮的再起,所謂的「呂王體制」又成為政壇關注的話題。當各派政治力量在盤算扁上扁下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利益,以及後扁時代的政治佈局時,遠離權力圈、基層的勞苦大眾們關切的是,後扁時代政治能不能更清明、社會能不能更公平,以及如何做到。 由此觀之,對於某些政壇高人所操弄計畫的所謂的「呂王體制」,姑不論其真實性與當事人意志,我們只能表達疑懼與否定,因為這樣一個無原則、無願景的組合,不但無法穩定政局,也不會帶來真實的政治社會改革。 眾所周知,呂以其國際背景、政治歷程,一直被認為與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政治路線高度親近。而王雖然被封為所謂國民黨本土派的領袖,但是其在參選國民黨主席時不斷強調在兩岸政策上「連規王隨」,贊同連胡會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共識,表示希望透過國民黨執政來緩和兩岸關係。如果呂王皆是堅定而具有誠信的政治領袖,那麼這種「雞兔同籠」、純然依據現實政治利害結成的組合又豈能持久。如果兩人為謀取權位而拋棄原有政見,這樣無原則的政團又如何值得信賴?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近年來纏身的金權政治、社會兩極分化、失業與就業高度不穩定等等重症,其根源不在於政治領袖的道德敗壞,也不在於政客官僚的失職怠惰,而是國民兩黨十幾二十年來奉行的那套弱肉強食、親資壓勞、唯市場至上的新自由主義政經路線的必然苦果。無論是撤換任何個別的政治人物、訴求抽象的道德說教或是空洞的「民主深化」,都無法對症下藥,只有在整個政治經濟路線上改弦易轍才是出路,然而呂王兩人卻無一能擔此重任。呂或許關注外交事務,更曾是婦運先驅,王或許政通人和,熟稔於地方派系以及高層的政治運作,但他們在金脈人脈上與舊體制難分難捨,在政治願景上從未提出勞苦大眾真正需要的改革綱領。看來,呂王聯盟的這個新瓶舊酒只能是升斗小民不敢暢飲的毒鴆。 對老百姓來說,現在的政局實在令人感到苦悶而煩厭。改革無望的民進黨幾乎已陷入沒有出路的「保扁以保權」的死胡同。從未脫胎換骨的國民黨,面對貪腐集團的戀棧卻幾乎毫無有效策略,在議會與街頭雙雙暴露其無能。在處理樂生保存等進步議題時,更重現當年專制時代的官僚、欺瞞與高壓。如今也只能在與綠營比爛中幻想兩年後的重新執政。呂王聯盟即使實現,除了起到裂解兩大黨的作用外,也毫無進步意義。勞苦大眾只能著手自力救濟,準備「二次革命」,形成一個能實現兩岸和平、肅清金權、穩定就業、生態優先、性別平權的「新政治」力量了。 楊偉中2006.8.12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