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9 01:54:11瀏覽1597|回應5|推薦10 | |
江陳三會落幕,沒有北京初會時,海基會成員亂放消息的烏龍事件,更沒有台北二會時的街頭喋血,除了兩會在協議文本公布上的落差外,大致順利進行,一位國安系統幕僚為會談結果打了「甲下」的分數。 此次江陳會進行基本平順,一方面由於兩會主談的皆是功能性、技術性議題,簽署的則是原則性、架構性的協議,產生不了太多的紛擾糾葛,一方面大陸出於政治的考量,對台灣方面的要求其實是盡量予以配合,在會談的各種細節上又比較細緻謹慎。然而,隨著兩岸談判如陳雲林所說的「向縱深方向推進」,即使談判仍主要停留在經濟領域,卻有更大的難題需要面對。 難題一︰來台陸資,政治工具還是經濟利多? 相對於台灣媒體重視空運、金融等三項協議,大陸媒體更重視兩會關於陸資來台的聲明,認為這才是真正實現了有來有往的大三通,而中共方面提出兩岸三通的主張,距今正好整整三十年。對大陸來說,陸資入台才是兩岸經貿關係真正的正常化,江陳會前,溫家寶在博鰲論壇與錢復見面時便重點提及了大陸企業、商品來台的問題。 陸資的問題有相當的敏感度,有人認為讓陸資來台是自由經濟之下理所應當、勢所必然,同時在全球化的時代,已經難以斷然的判定誰是純陸資,誰是純外資、純台資。有學者指出,大陸對外投資的主體已從中央轉到地方政府,更讓位給企業主導。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意見,認為兩岸仍在敵對狀態,何況中國的海外投資往往具有戰略利益的考慮,也愈來愈慣於運用身為買家、投資者(主權基金和國有企業)如和援助者的角色來擴大政治影響。 其實,無論視陸資為經濟啟動的活水源頭,還是政治威脅利誘的工具,大概無人能否認隨著陸資進出台灣而帶來的政治風險。同樣無法否認的是,政府對於陸資來台後如何有效管理,降低負面效應,如何處理內部分歧和民眾的心理調適,難免缺乏實際經驗,準備不足,一個有效管理體系的建立,無疑是當前所急需的工程。 難題二︰ECFA,何時是端上談判桌時機? 三月中,馬英九明確表示三次江陳會要針對ECFA進行意見交換,的確,此次江陳會是談了一下ECFA,不過也祇是談談,看來連第四次會談也未必真正討論。現在,ECFA的談判出現兩岸高層都喊著要簽署,實際上卻難以真正啟動的局面。有評論家認為這顯示兩岸互信實際上已瀕臨瓦解,ECFA從來祇是台灣一頭熱。這樣的說法或許言過其實,不過從江陳會後海基、海協副手傅棟成、鄭立中都提到「兩岸各自準備好了,再行溝通,條件成熟便可談判」的三階段論看來,政府積極推動的ECFA,根本還停留在「準備階段」,連真正的溝通都還談不上。 其實,ECFA面臨「談判難」的狀況本不令人意外,除了兩岸的互信與步調有待磨合、台灣內部又爭議不斷外,大陸早非鐵板一塊,也有著利益多元化、需要折衝協調的問題。政府在ECFA議題上,最早是敲鑼打鼓、大聲嚷嚷,卻暴露在形勢研判、議題掌握、政治溝通等各方面的準備不足。如今,政府的首要目標是要跟對岸先確立ECFA的架構,之後再以數年的時間慢慢充實內容,但是現在兩岸卻連架構都還無法開始商談。 政府力推ECFA,本希望趕上明年東協加一的啟動,更要藉著與大陸的協議打開通往東協及其他國家的經貿談判之門,避免台灣在「東協加N」成形後愈來愈邊緣化。現在連兩岸經貿合作的架構都不明朗,更不用說是東協、美、日了。時間的緊迫性和現實進度間的落差,是對馬政府的嚴峻考驗。 難題三︰利益糾葛,內外紛擾多而談判難度增 兩岸經貿談判牽涉範圍廣泛,隨著各項協議的進展與落實,兩岸間的經濟關係固然更趨密切,另方面也將捲動更多的利益關係。三次江陳會雖然簽訂幾項原則性的協議,但是更具體的細節,有待這六十天內(甚至更久)兩岸業務主管機關進行的磋商來確定,其中自然有許多的利害/利益。從大陸此次公布的龐大採購計畫,到後續的各項談判中蘊藏的龐大商機,究竟是落在哪些地區、產業,甚至企業上,也有發生更多矛盾糾紛的可能性。 從連胡會開始,兩岸關係的確逐步走向和緩,但是兩岸互動以及協商談判的積極參與者也紛紛傳出家族事業居中牟利、公私難分的問題。打開海基會董監事名單,除了政府和政黨代表外,有相當多的企業家。媒體也報導,江陳兩人的參訪行程多集中海基會董事的投資事業上,是否牽涉利益迴避的問題,也耐人尋味。 兩岸間的各種協商談判,本就難以透明化,加上在經貿議題居主導的情況下,總是以大企業主的利益掛帥,工農階層幾乎祇能盼求不受傷害而已。如果公民監督的力量不能崛起,在兩岸經貿正向交流背後的各種陰暗勢力,難保不會吞噬好不容易獲得的成果!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