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6 10:13:19瀏覽6965|回應37|推薦17 | |
文傑,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學,共度過兩年時光,甚至連座位都排在一起過。高中時的他,就特立獨行,好學深思。我愛看書,看的也算雜了,不過文傑看的書,常常都是我看不懂、也不看的。 上了大學後,我們又在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社團、同一個跨校學運組織。不過我們後來的人生道路就差了很多,他進入政治部門,成為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新銳。據說,他是派系的重點栽培對象,有一陣子,媒體提到民進黨的幕僚世代,文傑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我,則是在社運部門流浪,偶而,我們會碰到面。 文傑勤於寫作,文筆不錯,也常有獨特角度。前幾天,他在報上發表了篇文章,談民進黨的改革,他的立意,我是非常同意的,不過,有些觀點不儘贊成,忍不住寫了篇文章回應一下。請參考。 民進黨改革的前提 梁文傑先生〈在野黨的執政包袱〉一文,剖析了民進黨當前的困局,指出了該黨執政八年來諸多未竟的改革事業。對於梁文中所舉的眾多事例,個人多數甚感同意,但對於將民進黨執政時未能落實理想,歸因於「少數執政」,「儘量不去得罪任何人」,卻實在難以接受。 回到八年多前,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少數執政在推動改革時所面臨的困難,但正因為這樣的處境,一個真正的改革政黨,尤其應該結合一貫的進步價值、堅定的改革意志、謹慎的策略手段、細緻的溝通說服,有計畫、有步驟地推動改革事業。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執政之初,在野黨並非一味對立,即使在2004年大選爭議後,都有與在野黨結盟合作的空間。更何況,從中央到地方佔據執政優勢的民進黨,擁有大量的行政資源,足以削弱原本就未能真正團結的在野力量。 然而,八年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價值錯亂、更逐漸淪喪,以及不斷把錯誤失敗歸咎於對手的執政團隊。 有些重大的改革工程,如「建立非核家園」,連在野黨都在紙面上同意此一理念,卻因為政治手段之粗糙,招致重大的反挫,而在面臨壓力時又缺乏抗壓突圍的意志與手段,結局就是非核理想的實現被迫無限期的擱置。 在中正紀念堂更名等充滿政治爭議,社會嚴重缺乏共識,需要耐心溝通、理性對話、充分討論的議題上,民進黨卻出於選舉私利的考量,在最不適當的時機,以最粗暴的程序和政治語言,不顧「少數執政」以及社會分歧的現實,冒進地推動,結果就是政治對立的加深,和「轉型正義」真正實現之日更加難以到來。 民進黨在野時期支持的理念,在執政後也每每因為統治者私利的考量、或是黨派對立的意氣之爭,將當年理想拋諸腦後,梁文中兩次提及的集遊法便是明證。在野黨曾多次提案修廢集遊法,民進黨卻也多次進行阻擋,在這個議題上,「少數執政」怎還能成為藉口?何況,集遊法絕非梁文所說「過去八年沒有修改」,而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透過修法將禁制區更加擴大! 最後,看到梁文提及因為少數執政,民進黨不願「得罪任何人」,作為基層社運工作者,只有啞然失笑。多年來,我們看到的是民進黨對於爭取工作權的性工作者、在傳統領域上求生存的原住民、關廠失業的公民營企業勞工、和最為弱勢的樂生院民,似乎從不太擔心會「得罪」它們。在強勢者和弱勢者之間,民進黨領導們選擇站在哪裡,大概是很清楚的,梁文所未提及的眾多民進黨高官涉貪疑案中所暴露的綿密政商網絡,不正說明了一切? 臺灣的確需要有力、進步的反對黨,從政治現實來看,也暫無足以挑戰民進黨地位的在野力量。然而若連黨內改革力量的檢討反省,也立足於錯誤或偏差的基礎之上,又怎還能對民進黨的改造與重生有所期待? 在聯合報上發表的刪節版本: 在奇摩.全民話頭條上發表的長篇大論: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