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9 11:10:45瀏覽10049|回應15|推薦27 | |
六月十日,原本只是個平常的日子,台灣政界與媒體的焦點正集中在隔天要舉行的兩會復談。上午,海基會先遣人員將前往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勘查會談場地。下午,外交部日本事務會執行長蔡明耀則原定在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演講,主題是「新世代的台日關係展望」。 誰也料想不到,凌晨二時廿分,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艦在釣魚台列嶼附近海域撞上我國海釣船「聯合號」,約一小時後,海釣船沉沒。日艦的這一撞,撞裂了原本就破綻連連、紊亂不已的新政府外交體系,撞出了一堆愛作秀的政治人物,以及台灣內部的藍綠糾葛和不同的民族情緒,更暴露了在野黨的自我矛盾。 這一撞,也再度突顯了台灣面臨的複雜國際形勢︰一方面是日本積極的「擴張國權」,在其背後還有美日安保條約的支撐,一方面則是台灣(中華民國)既要捍衛主權獨立,又該爭取釣魚台主權,並維護漁業和潛藏的油氣資源,在日、中兩大強權間左右為難的尷尬處境。 聯合號事件 新政府的真正難題 內有藍綠統獨糾葛,外有台日中三角難題,上任不到一個月,爭議不斷的馬英九新政府,在釣魚台問題上碰到了真正的麻煩。 回到事件的原點,載運海釣客的聯合號應屬娛樂漁業漁船,受〈娛樂漁業管理辦法〉規範。該辦法廿四條第二款規定,「活動區域以臺灣本島及澎湖週邊二十四浬內及彭佳嶼、綠島、蘭嶼週邊十二浬內為限」,釣魚台顯然遠在准許活動區域之外。 另一方面,為了因應和鄰國專屬經濟海域重疊,引發漁業和其他糾紛,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第一批專屬經濟海域暫定執法線」,作為護漁行動的暫時依據。釣魚台海域雖在暫定執法線內,但海巡署表示釣魚台周圍十二浬內係屬禁漁區。以此觀之,聯合號開赴釣魚台海域的行為,於「法」來說其實大有爭議。 不過,釣魚台海域被台灣漁民視為傳統漁場,政府也承認「暫定執法線」對漁民「沒有強制之拘束力」。更重要的是,在釣魚台周圍強硬驅離台灣漁船的是日本的巡邏艦隻,它們不僅在執行日方的禁漁令,主要還是在捍衛日本主張的「領海」。此次日方以近千噸的艦艇撞沉廿七噸的漁船,更給人強硬蠻橫的惡劣印象,事後的處理,也缺乏足夠的誠意。退一萬步說,即使承認釣魚台周邊海域屬日本領海,聯合號也有主張「無害通過權」的空間。聯合號事件於是很難僅僅停留在單一意外事件層次,加上國內的特殊政情,很快就牽扯到了國家主權、民族情緒等複雜的問題,人權、漁權到主權,三個不同面向的問題,根本難分難解。 何況,從海巡署、外交部到行政院,在處理聯合號事件時,明顯地出現左右搖擺、進退失據的情形,更使得爭議不斷,給了不同立場政治人物炒作的空間。台大政治系教授張麟徵就指出,這次事件突顯在新舊政府接替的過渡時期,外交體系內部的紊亂與不一致。 相關各部門 未能體會保釣政策 張麟徵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在處理聯合號事件上,犯了四項錯誤。首先是海巡署未立即回報外交與國安部門,包括「和星」艦已經進入釣魚台12海浬海域的訊息,讓高層掌握實際狀況。其次,外交部前部長陳唐山成立的「日本事務會」,讓原本亞太司熟悉日本事務的官員使不上力。第三,行政院「有所忌憚」,未在第一時間召集相關單位研商對策。最後,她認為總統府方面過晚發表聲明,而發言人王郁琦在記者會上關於「熱血中年」的「玩笑話」,更是「一大敗筆」,顯得不夠沉穩。 多年來堅持保釣理念的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則認為,馬英九的回應是「三十多年來政府最強硬的立場」。但是「外交部門卻未能體會總統的保釣政策」,還按照過去的慣性處理,才會進退失據,更迫使總統親上火線。王曉波認為,除了裁撤民進黨時代的黑機關「日本事務會」,更應該追究駐日代表許世楷「到底在日本做了什麼努力」。 張麟徵和王曉波都敏銳地點出了新政府外交部的舊思維,不過這個舊思維恐怕也不是民進黨獨有的。同時,要不要「保釣」,什麼是「保釣政策」,又要如何保衛釣魚台,台灣內部從來就沒有共識。 台灣第一波的保釣運動發生於一九七O年底,當時美國已決定把琉球歸還日本,並將釣魚台的行政權一併轉送。國民黨政府因為顧忌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以及「中日邦交」,並未積極保釣。當時的立法委員、知名政治學者薩孟武就曾批判政府「對此重大的領土問題,態度太過冷靜,冷靜到幾乎沉默」,「二十年前的戰敗國,遇到二十年後的戰勝國,未經一戰,而態度軟弱如此,實出乎全國國民意料之外」。國民黨的軟弱,引發了海內外的保釣學生運動,甚至導致了部分海外知識份子同情中共。 從李登輝時代到民進黨政府,當局的態度一直是口頭上強調「中華民國擁有釣魚台主權」,實際上採取「擱置爭議」的做法,並不積極保釣,而優先處理台日漁權談判的問題,並且堅拒與中國聯手「抗日」。其考量當然都是認為台灣必須仰賴美日支持,才能與中國抗衡。 在野黨表現 前後不一缺乏靈魂 先後擔任民進黨及台灣智庫中國與國際事務部門主管的賴怡忠,在二OO四年便曾撰文討論釣魚台問題與美日同盟的關係。當時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表示「依據美日安保條約,假使日本施政下的領域遭受攻擊,則視同對美國的攻擊」。日本政論家認為這是「阿米塔吉主義」的誕生︰意即「日本施政下」的尖閣諸島(我們稱的釣魚台)若受到攻擊,美國將負有防衛義務。 賴怡忠認為美國的表態,「有助於『美日同盟』的強化,與日本對於『美日同盟』的信心,這些都對台灣安全的實際需要是有幫助的」,同時這意味釣魚台「是被一個友台勢力所保護」。他主張「釣魚台問題的思考就不能被領土問題侷限,而要以更高的戰略角度作為判斷的標準」。民進黨人類似「聯日制中」的想法,就被部分保釣人士強力批判為「台獨棄釣論」,是「未建國先賣國」的主張。張麟徵也認為,「就是因為有美日安保條約,我們反而有籌碼」,因為美國也必須考慮與台灣的關係,台灣無須過分向日本傾斜。 從部分民進黨人的思維,就可以理解民進黨面對這次撞船事件時的精神錯亂。作為反對黨,他們樂見馬政府左支右絀,所以大力攻擊馬英九過於軟弱、言行不一、喪失國格。但是若政府對日強硬,又不符合民進黨對日本友善的「戰略思考」和部分人士的歷史情感,所以「媚共」「親中」「反日」的帽子便不斷拋出。民進黨的前後不一,只是突顯了該黨的「沒有靈魂」、「喪失核心價值」。 從台灣當前的實際處境出發,該如何有效地處理釣魚台爭議呢?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李明峻表示,「釣魚台問題不是特例,各國有很多類似的爭議,只要看國際上怎麼處理,就能判斷台灣該怎麼解決釣魚台問題」。李明峻認為,「和平穩健」是首要的原則,動輒宣稱「不惜一戰」並無法解決問題,釣魚台是美日安保的涵蓋範圍,「難道台灣真的要跟美國開戰?」李明峻說「事實上,中國現在處理釣魚台爭議的態度就比較穩健」。 依和平原則 穩健捍衛釣島主權 他指出,兩國有領土紛爭時,必有一國優先掌握管轄權,居劣勢者應該藉由國際法途徑爭取。日本目前實際控制釣魚台,「其實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因為必須付出大量管理的成本,處理各種爭議事件。台灣應該定期由政府提出聲明,維持釣魚台列嶼的爭議性,避免日本因「時效原則」取得主權。另方面則擱置爭議,優先解決漁權、專屬經濟海域等問題。「現在兩岸說要擱置爭議,為什麼跟日本不能擱置爭議?說兩岸要和平,和平應該是全面性的和平」。 出身保釣運動的馬英九,以總統大位而來處理聯合號事件,一邊要面對許多日本政治人物和媒體的疑慮和質問,一邊要面對國內來自藍綠陣營不同方向的壓力,更得顧及台灣在處理對日、中、美三國關係時應有的平衡與穩健,這是高難度的挑戰,也的確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不過,台灣政客與媒體的表現,恐怕也同樣是該被嚴厲檢視的。民間自發的保釣聲浪,只要不趨於極端,往往對於政府的交涉談判有所助益。漁民的苦情,更是政府所必須深刻體察、嚴肅面對的。但是政客的短線炒作,不管是見縫插針式的反對,還是激情卻無實益的作秀,對於聯合號事件的妥善解決,以至於釣魚台主權的捍衛,可以說毫無正面的作用。 台灣的政治人物和媒體除了議題炒作外,對於在東海海域發生的種種事態,其實根本沒有興趣、缺乏認識,也談不上研究。舉例而言,二○○三年八月,日本政府公佈了一份重要文件─《為劃定大陸棚今後的基本構想》,開始結合海上保安廳、文部科學省、資源能源廳和民間的力量,對東海大陸棚進行縝密的調查。日本政府為此計畫投入一千四百億日圓,光是海上保安廳的相關預算就從二OO三年的兩億兩千萬日圓,暴增到二○○四年的五十四億日圓。 研究加教育 解決爭議基本工夫 根據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規定,各臨海國家需在二OO九年五月前,提出領海三五O浬內的「大陸礁層」詳細調查報告,作為延伸海域主權的申請和鄰國談判重疊區域的依據。所以,日本舉國是以拓展國家命脈與實際領土的決心來從事這項調查工作。面對日本方面這個可能涉及釣魚台問題和東海資源開發的動態,台灣媒體幾乎毫無興趣。政府擬定了一個大陸礁層調查計畫,編列廿五億台幣的預算送到立法院,據說除了預算被亂砍一通外,有的立委還看不懂「大陸礁層」,以為是跟中國有關的計畫。 一位留日的日本研究學者便指出,「日本方面對釣魚台主權爭議的研究相當深入,台灣的媒體除了情感宣洩式的報導,也應該冷靜分析並介紹日本方面的看法,明確指出雙方歧見根源之所在」。他以日本學者蘆田健太郎和井上清為例,前者主張釣魚台屬於日本,後者確認屬於中國,「不論哪一個立場,日本人的研究都相當紮實」。 其實,在一九九六年九月,馬英九以「政大國際法兼任教授」的身分,發表過題為「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的回顧與展望」的演講。演講中馬英九語重心長的提到︰「從長遠來看,除不斷向日本抗議與交涉外,我國政府與民間均應加強對釣魚台問題之研究與宣導。目前台灣地區的研究似尚未超出一九七○年之範疇,而二十多年來香港、大陸,尤其是日本均有學者持續在研究相關問題」。
馬英九還說「今後應進一步強化以『釣魚台為我國領土、台灣屬島』為核心的教育宣導,使國民充分了解,釣魚台列嶼自古以來就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澎湖之於台灣一樣,這樣才能化解各政黨間不必要的心結,避免原本已不足的力量相互抵銷,也才能凝聚共識,一致對外」。 馬教授的發言,相信馬總統依舊記得!? (寫在《新新聞》1111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