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9 20:11:23瀏覽5101|回應10|推薦22 | |
大選過後,回了中南部一趟,競選旗幟布條還沒撤盡。車子在雲嘉南鄉間行駛著,看到馬蕭陣營不同的宣傳布條,一面寫著「民進黨鎖國八冬,台灣人民苦哈哈」,一面寫著「民進黨政府開放1415項大陸農產品進口,傷害台灣農民」。 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這兩個關於「鎖國與開放」的控訴其實有著相當的矛盾? 馬英九的勝選,跟選民接受藍營的說法-民進黨「鎖國」-有相當大的關係。據說,民進黨政府因為敵視中國,無視全球趨勢和中國崛起,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執行對中國封鎖的政策。由於全球政經的焦點在中國,所以這更是面對全球化的閉關鎖國。 「鎖國」一辭召喚起人們對所謂明清「天朝鎖國」、文革「閉關自守」的「歷史記憶」,被等同於可怕的保守與落後,「鎖國論」成了攻擊綠營最佳利器。 說民進黨執行「鎖國主義」,坦白說,其實言過其實。「戒急用忍」是李登輝執政後期國民黨政府的政策,如今的國民黨政治領袖和「經濟總設計師」,在當時均是此一政策的執行者。
陳水扁總統執政後,「戒急用忍」政策有所調整,兩岸經貿往來大幅提升。金馬小三通、放鬆對中國各項投資限制、客貨運包機協商等政策紛紛出台。從國民黨執政的1999年,到民進黨執政的2007年,政府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從12.5億美元,上升到99.7億。對中國貿易依存度,則從10.14%上升到22%。對外投資中對中國投資的比重從27.7%開始攀升,2005年達到71.1%的高峰。核准中國人民來台人數從96541人次上升到268,447人次。「鎖國」,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現實的,顯然不是沒有討論的空間。 藍營喜歡列舉民進黨執政時期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和貧富差距擴大的數據,並說成是「鎖國」造成的惡果。現在看來,恐怕是恰恰相反,臺灣失業和貧富差距的擴大,正和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若合符節。國際上許多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運動者已經指出,所謂M型社會正是全球化(投資貿易的自由化、社會福利和勞動力市場保護的拆解)帶來的負面效應,而「兩岸經濟一體化」不正是臺灣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最主要面向? 民進黨的所謂本土意識越來越狹隘,該黨的某些政客喜歡運用歧視性的語言污衊攻擊中國民眾(尤其是女性和下層階級)。兩岸經貿開放的幅度與速度可以討論,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的反覆顛倒,尤其令人詬病。不過,說民進黨「鎖國」,畢竟是說過頭,也和事實有相當距離。 前幾天,中國時報的短評也說了︰「扁政府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並非全無建樹」,呼籲兩黨「共議兩岸事務」。藍營很多人譴責綠營以意識形態治國,「鎖國論」是否也是另一種「意識形態」? 某種程度上是編造出來的「鎖國論」,其實帶有相當的危險性。它歪曲了兩岸交流的實況,簡化了兩岸關係中牽涉的複雜課題,也誘導人們傾向把兩岸經貿開放當作解決臺灣一切問題的萬靈丹。如此一來,也就容易使我們放棄對台灣經濟發展戰略作更全面的反思,讓主政者在推動兩岸經貿開放時,忽視了對政治談判、就業穩定、分配正義和金融安全等問題作更周詳的考慮,甚至輕率的把不同聲音打成保守、反動和「操弄民粹」。 針對兩岸問題,在選戰的硝煙散去後,我們更期待社會真正擺脫各種意識形態的羈絆,進行更多元、更立體的思辯與討論。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