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8 11:25:42瀏覽1015|回應6|推薦19 | |
「第三勢力」這個名詞,向來非我所喜,不但自我設限,更面目模糊,毫不吸引群眾。但是為了順應媒體與評論家慣性,勉強把自己貼上這個標籤。這次立委選戰,兩大黨外小黨在政黨票爭奪戰上全軍覆沒,媒體說第三勢力將無空間。雖然本人對此說法不盡同意,但這正是一個良機,讓「第三勢力」一辭永遠遠離台灣政壇。 藍綠以外的政治力量沒有空間嗎?有些評論家會如此輕率的下斷言。但是三個數字說明了,一個新的政治力量還是有其可能性的。首先,在選民對政黨票的「操作方法」完全不熟悉的情況下,有百分之五到六的選票投給了標舉「偏左」立場的「第三黨」。其次,有百分之四二的公民選擇不投票,其中有相當部份民眾用拒絕投票或是「冷漠」來抗議兩大黨,或是當前的政治環境。最後,未來十年,將有三百二十萬年輕人成為新的公民,這批新選民受到藍綠族群愛恨情仇的影響越來越小,他們的政治動向何去何從,對於所有政治力量都將帶來鉅大的影響。 如果一個新興的進步政治力量找到了破除冷漠的良方,建立了值得選民信賴的團隊,擅長與年輕世代對話,誰又能斷言,一個新的政治力量無法在十年內崛起呢?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一個「想望」,要讓它成為政治現實,還有無比漫長的路要走。這次選舉中,被知識界、社運界認為相對進步的綠黨與第三社會黨,一個建黨十多年,在眾多社會團體的背書下,得票五萬多;一個建黨半年,卻有不少政壇知名人士推薦,也有學者和部分工會支持,得票更是僅有四萬多。我們當然可以有一百個理由來解釋敗選,甚至也有少數人認為這是值得歡慶的「勝利」,說這是多年社運能量的累積。但無論如何,一個黨的得票竟比不上許多區域立委落選人的得票數,如果我們不從這個殘酷的事實出發,加以檢討,一切的解釋都是枉然,那聲聲的歡慶更是荒謬無比,坦白說,更是對社運的污辱與諷刺。 如果一個政治力量,永遠把自己定位在「第三」,而沒有能讓民眾簡單了解的價值,那麼不會有多少選民把選票交給它。如果永遠耽溺於政治的合縱連橫與攝影機前的作秀,而不是把眼光落在真實的民間社會,除了媒體認識外,廣大的民眾是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如果只是滿足於台北社會團體的支持和網路上的聲勢,那麼它不成為泡沫也難。如果永遠只是在選前才讓人們知道它的存在,那又怎能責怪政府不宣傳、民眾不認識新選制? 無論總統寶座歸馬歸謝,台灣的右派兩黨制已然更加鞏固。面對有利於財團橫行的國民黨一黨獨大體制,地方土豪劣紳世襲政治的強化,以及未必就此終結的民主內戰;面對全球化下的諸多疑難雜症,尤其是兩岸經貿管制大幅鬆綁後,基層民眾生計受到的威脅,一個新的、類似於西歐社會黨的政治空間其實已經客觀存在,這也是台灣唯一可以生長與壯大的新興政治勢力。在新的政治局面下,哪股力量能夠以充足的人才、正確的政策與有力的運動,來佔據這個空間,將是「第三勢力」這個老掉牙的話題中唯一興味深長的部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