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爹與乾爹的午後對談,「幸福感」怎麼來
2016/08/01 14:01:53瀏覽1310|回應0|推薦16

自從去年我的好基友喜當爹後,我回老家的生活有了改變。過去大半夜還能跟好基友喝酒聊天,現在則是去他們家陪乾女兒小可玩。

乾女兒最近會站了,蹭蹭的爬到你面前,把手上抓的東西拿給你,然後再要你還給她。或是拉著她那件印著卡通圖案的衣服,要你稱讚她穿得好看。

上次回老家,我們在公園一起看顧孩子。我不禁想,好基友一直待在老家,一座個四面環山的小城;我則是長居臺北,經常往國外跑。他結了婚,三代同堂;我仍是獨身。他是作息正常的公務員,我是工時彈性的自由工作者。

「好羡慕你,一個人自由自在多好。」好基友說。

「我才羡慕你,一家和樂融融多幸福。」我回應道。

過著不同生活的我們,到底誰過得比較幸福呢?我和好基友展(聽)開(我)討(廢)論(話)。


 

§ 一般所謂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感受

我們多從主觀的角度來看待幸福,主觀的幸福是一種個人有所不同的感受,所以又稱為「幸福感」。一般人看待幸福感通常有三個角度:

◎情緒層面。情緒可分為「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兩者,幸福感就是正面情緒減掉負面情緒的得分。

我:「好比今天給小可一塊餅乾,看小可乖,又多給一塊,小可開心得笑出來,幸福感比只拿到一塊的時候高。

好基友:「可是有時候給到第三塊,小可就不吃了,也不開心了。」

我:「因為情緒感受會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就像你慢跑完,喝得第一口水會覺得特別甘甜,但等你喝幾口水後,對水的渴望降低,幸福感就不會那麼強烈。」

 

◎認知層面的幸福感。幸福感靠的是自己訂定的生活標準,給出一個生活評價。

我:「記得我們高中的時候嗎?跟女孩子牽牽小手就好開心,曾幾何時胃口越來越大……」

好基友:「那是你,不是我喔!現在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每天看著小可長大。」

我:「這就是我要說的,不同人生階段,我們會給自己不同的標準,能否達到這個標準就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好比我這個階段想成家,而你突然更渴望自由。」

 

◎身心健康(圓滿)。幸福感是一種綜合性的正面感受。

我:「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生理、心靈及社會關係皆圓滿。』,指的就是這種幸福感。」

好基友:「這要求也太多了吧?我自己覺得現在挺好的呀!」

我:「我同意,圓滿的幸福感比較像是一種對幸福的理想。」

好基友:「你說得這些我大概懂了,可是……為什麼幸福感不能延續,有時會中斷。並且我看一些人成天說自己不幸福,如何讓他們重新獲得幸福感?

看在乾女兒的份上,我決定多說一點。

 

§ 正向心理學:幸福感決定在我們的手上

當前對於幸福感的討論最多的,莫過於「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呈現多數人對幸福感的想望,當然也包括如何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其中一條思路來自紮根賓州大學心理系,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真實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團隊。

另一條思路圍繞哈佛大學學者,班夏哈(Tal Ben-Shahar)、蘭格(Ellen Langer)、席格(Daniel Siegel)等探討「幸福科學」(Well-Being Theor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的教授們。

這裡我們會發現,「快樂」跟「幸福感」分開了,那麼兩者有何不同?賽利格曼解釋:

儘管方向有點差異,但兩個團隊的研究並非互斥,而是互補。

好比我和好基友,我們一個單身,一個成家喜當爹;一個在城市奮鬥,一個住鄉下。我們的生活充滿差異,你說哪個好?

思考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先看看賽利格曼舉的例子,曾有研究人員對有孩子的夫妻,和沒有孩子的夫妻做幸福感的測試。結果發現沒有孩子的夫妻,平均幸福感高於有孩子的夫妻。這個結果會產生一個荒謬的推論,既然沒有孩子的夫妻比較幸福,那麼為了增進幸福感,最好結婚之後別生孩子。

賽利格曼說,要是這個邏輯成立,那麼人類遲早有一天會滅亡。

想想現在還真的不少家庭這麼幹,結果就是造成少子化的現象,先進國家為了讓夫妻生孩子,祭出各種福利政策。

然而,賽利格曼並不是說這五點增進幸福的考慮錯了,而是當我們在思考幸福,並且從「滿足的人生」角度來思考時,我們應該把人類整體的幸福也納入思考。

這個整體不是古希臘哲學家談的恢宏概念,而是今天我們為了提高幸福感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牽扯到提升幸福感的每一個面向。

正向心理學其實就出於賽利格曼之手,但他發現過去的正向心理學談的大多是從主觀角度出發,強調當下、自我的幸福感。可是幸福感應該要顧及未來,好比一個族群的延續;以及他人,譬如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的好基友是幸福的,雖然他說懷念自由,但他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半夜起來哄孩子睡覺,自然會有負面的情緒,但長遠來看,看著孩子長大的幸福感,那不是我這個單身的人所能體會的。

但這並不表示我孤家寡人就不幸,賽利格曼認為幸福感根基於「選擇」,選擇總是有所取捨,這些取捨來自我們的考慮,而我們需要更長遠的考慮。

譬如臺灣曾有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多數大學生儘管都認為高收入值得追求。同時肯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物質要求低的生活屬於幸福的生活。

大學階段正是要走向經濟獨立,追求事業和個人成就的時期,這樣的想法並不矛盾。就像我並非不渴望成家的幸福,只是目前我對個人某些成就的追求,以及尚未遇到合適的伴侶,所以我在此刻選擇獨身。

我和好基友互相羡慕,但這只是說明我們同時嚮往著我們所沒有的某種幸福,但同時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幸福。

 

 

§ 如何增進幸福感:幸福感是使自己幸福的能力

我的好基友和我儘管工作不同,但我們都能通過盡心盡力工作,得到工作上的成就感,增添我們的幸福感。並且幸福感會中斷,還會有起落,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正是我們面對生活各個階段的各種挑戰,我們才能獲得幸福感。就像前面賽利格曼舉的例子,沒有孩子的夫妻在測驗中的幸福感比較高,但他們和有孩子的夫妻在談幸福感時,內涵完全不同。

我想起前些日子有自媒體發起「逃離北上廣」的活動,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各種在北上廣夢想成真,與夢想破滅的故事再次浮現於我們面前。實則每個人在北上廣的奮鬥,做的都是不同的夢,破滅的也是不同的夢境。

那麼我們如何針對自己不同的處境,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呢?

這裡就牽涉到我們對幸福感的觀念,經常我們把幸福感當成一種感受的結果。但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幸福感其實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項能力。

哈佛大學的席格教授說:「決定我們幸福感的因素,大約有四成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另一方面,僅有一成決定於我們的運氣。所以幸福感更多的不是看我們擁有多少能力、東西,或是賭運氣,而是我們看待一切生活事物的心態。」

所以提升幸福感,並非如運動一般靠著提高大麻素的分泌,產生于愉悅的感覺而已。因為這些幸福感的「感受」會消逝,而能力會留下。就像一個人中樂透,這錢終有花完的一天,但擁有一技之長能讓一個人長久保有掙錢的能力。

進而,如何提升幸福感的能力,席格提出幾點建議:

1.      活在當下

2.      常懷感謝心

3.      樂於付出

4.      不斷提升自己的長處

5.      學會品嘗快樂的滋味

 

活在當下

有時,我們的憂慮來自于過去與未來。某一段失敗的經歷,讓我們無法站起來,因為那些經歷佔據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無法追求更多的可能性。有時我們彷徨於即將到來的厄運,就像害怕墜機而不敢搭飛機的人們。在憂慮中,我們感受不到幸福。因此,第一項我們要提升幸福感的能力,就是學習專注於當下的活動。

當我們在讀書,我們就好好的讀書,盡可能不去想我們是為了明天的考試讀書,為了三年後的高考讀書,也不是為了向過去的某位老師證明自己能行而讀書。

 

常懷感謝心

感恩的心使我們能長保樂觀,提高對人生的滿足感。我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來。想想每年春運的景況,即使是在遙遠的城市奮鬥,我們仍心系老家的親人,這些親人給我們的愛,正是我們能夠堅強奮鬥的重要寄託。

記得剛開始以寫作為業,每次被退稿,心理都很難受,總覺得編輯刁難人。直到有天,聽一位編輯朋友跟我說加班的辛苦。我才轉念一想,編輯工作和我同樣為生活努力。更何況如果沒有編輯們盡責的審稿、退稿,我自己一個人自慰般的寫作,能提高寫作的水準嗎?

當我想通這一點,我確實不再容易在工作挫折中感受到不快樂。

 

樂於付出

有個故事說,一位先生晚上回家,跟妻子抱怨今天大家看他都怪怪的,連平常有說有笑的好同事也對他很冷漠。他的妻子聽完,拿出鏡子給他看,問道:「你今天都擺著一副苦瓜臉嗎?」

當我們只看見自己,就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以為自己被世界拋棄,但可能是我們拋棄了世界。

幸福感雖然是個人的,但幸福感的來源卻不往往來自人際之間的連結。這大概是為什麼古老的希臘哲學家老是強調「做善事」會給人幸福,要我們當一個「有德性的人」。因為確實當我們發自內心讓別人快樂,我們也會跟著快樂。

  

不斷提升自己的長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當我們的亮點被人看見,我們會感到快樂。可是亮點如果不琢磨,就會隨著時間衰退。衰退帶來的不只是挫折感,還會讓我們逐漸在生活中退縮,失去對生活的感覺。

我曾經遇過一位來談者,他大學生活並不如意,對談中他多次提到國中之前他是如何聰明,不看書也能輕易在段考中拿到頭名,並因此進入當地最好的高中。可是進了高中,比他聰明的人多了去,在挫折中他並沒有迎向挑戰,繼續提升自己,而是選擇繼續用老方法來應對考試,結果大學考試失利,連帶在大學的學習也失去動力。

反之,有些人在生活中選擇逃避,也許換了一個新環境,我們能夠重新從簡單的事情做起,但終究有天我們需要面對更艱難的挑戰,這時不幸福的感受又會找上我們。與其如此,不如好好提高自己。

 

學會品嘗快樂的滋味

開頭談到一般多從情緒和認知的角度看待幸福感。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自我評價則會受到我們一廂情願,或逃避的心理的影響。正念心理學強調我們要更細膩的去感受我們的生活,就像一位美食家,他試著打開所有的器官去感受口中食物的味道。

當我們學會用這種方式去品味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生活中快樂、愉悅等幸福感受,我們能在這些感受中延長我們的幸福感,並且擴大我們感受到的幸福滋味。反之,如果我們經常很暴力的吞下每一口我們嘗到的快樂,這會使我們在快樂消逝之後,又急忙的尋找下一個快樂,著急與饑渴使我們變得不快樂。

 

 

§ 結語

好基友聽我說完,凝望小可,對我說:「情緒的角度,或認知的角度,都只是表像,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各自對幸福的嚮往。我現在當爹,就愉快的當爹。過去單身的風花雪月,就當偶爾拿出來欣賞的老電影。實際上,過去單身的我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現在何嘗不是。」

我:「所以啊!當我們看著孩子說『要是能回到小時候就好了!』,其實這話對,也不對。我們天生擁有幸福感這項能力,但唯有不斷培養這項能力,我們才能在人生各個階段,在各種不同的選擇中,擁抱各自不同的幸福。

好基友:「對了,我發現小可聽到音樂都會手舞足蹈,她應該有跳舞的天份。等她大一點,想給她找個舞蹈老師。」

「以後當個舞蹈家嗎?」我笑說。

好基友沉吟一會兒,說:「只要她過得健康快樂就好。」

「放心,有我這麼帥的乾爹,這孩子肯定會一生幸福。」我拍拍基友的肩膀。

「不要臉。」好基友忍不住吐嘈。

被他吐嘈的我,很幸福。

 

 


【參考資料】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25, 276-302.

Martin Seligman: The new er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ttp://www.ted.com/talks/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

Mind & Mood. http://www.health.harvard.edu/topics/mind-and-mood

The Original Theory: Authentic Happiness. 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learn/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http://harvardmagazine.com/print/413?page=all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 333-354.

Your well-being: more than just a state of mind. http://www.health.harvard.edu/blog/your-well-being-more-than-just-a-state-of-mind-201303065957

曾文志:〈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0738 卷,4期,417-441

謝蕙春:《促進社區幸福感方案之探微─以高雄市鼓山區平和裡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6852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