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馴獸師】 我要的僅僅只是陪伴:拒絕溺愛
2015/07/01 15:55:19瀏覽618|回應1|推薦16

[心結] 為什麼他越是愛我,我卻越想逃?

 

愛是什麼?

A-Lin唱著,「給我一個理由忘記,那麼愛我的你。」訴說出人際關係中的一種矛盾情況。有的人給我們愛,我們知道那個愛很真,但我們卻沒有辦法在對方提供的愛中感到快樂,甚至我們覺得很有壓力,乃至恐懼,進而想要逃跑。

「愛」,在無數戲劇中被拿來當作終極武器,最高價值的寶物,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反而像是一種詛咒。佛洛伊德告訴我們:「愛與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人必備的特質。」難道這表示,當我們對愛感到不舒服,是我們自己有問題?

上述說法過度的簡化了佛洛伊德的概念,實則愛很複雜,且有許多向度:愛本身是什麼?愛的行動又是什麼?如何接受別人的愛?許許多多的問題使得討論「愛」的書籍永遠在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雄踞一個位置。看似這些書都在討論同一樣東西,但就像我們討論「人」,人有許多不同的器官,有精神與物質、身心靈等層面,故同樣以人為主題進行的探究,又可以細分為許多層面。

因此,與其花很大的工夫去定義什麼是愛,與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其實是「愛的感受」。愛就像其他抽象價值,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能夠把握的,是我們因為愛而得來的感受。

感受呈現的是我們對愛的直接反應,這個反應有快樂與不快樂,外顯為接納與反彈。這個感受發展的中心,就是我之所以為我,我與他人不同的自我意識當遭遇令人受不了的愛,正是自我意識在抵抗被消滅的危機。

 

你給的愛是地圖,還是旅遊書?

每年的大學入學考試,造就了一批進脫離國民教育,得以在大學校園自由呼吸的年輕人,他們就像向日葵,散發充滿希望的氣息。從制式教育中跳脫出來,看起來大學生擁有趨近無限的選擇,但到了大四,面對就業,新的人生考驗再次喚起被我們刻意遺忘的茫然,好像我們又得重新認識自己一次。

學子的壓力,除了來自社會,部份來自父母。這份壓力在大陸尤其明顯,高考彷彿是決定命運的戰役,成與敗牽動整個家族的心。愛轉化為壓力,有的學生撐了過去,有的人則被壓力擊垮。

我們可以想像,人生是一條路,路上有很多人陪我們向前走。但這條路始終伴隨著迷霧,能見度不是太好。有些人很快的找到克服迷霧的方法,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但如果想要到達目的地,他不能只是看,必須踏實的向前走。

家長用他們的愛,想陪著孩子走,用他們累積的生活智慧和資源,幫孩子照亮眼前的道路,或者同時推他們一把,讓他們走得快些。他們就像熱心的導遊,不斷的告訴孩子前後左右有哪些風景。慢慢地,有的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他們習慣性的跟隨父母的視線和方向。有的父母比較尊重孩子,他願意當孩子的地圖,給孩子方位資料,但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怎麼走;有的父母像旅遊寶典,把好吃好玩的景點都告訴讀者,彷彿在說:「你不需要探索,聽我的就對了。」

各行各業都有所謂專家,但人生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專家,因為人與人的人生只能類比,無法像製造產品一般複製。

 

溺愛:一種強烈的自戀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台詞底下埋藏的,是「你不如我,所以你要聽我的。」、「我認知的價值觀才是對的,你是錯的。」——強者對弱者的命令,而不是以理解彼此為前提的溝通。

某些父母,他們希望孩子超越自己的成就,但當這個「希望」充滿不切實際的「期望」,就會變成一種隱性的操控。

東西掉了,可以重新買一個,甚至器官能通過移植汰換。但人的青春,永遠不可能重來。如果父母忘不了年輕時的遺憾,想像能通過孩子滿足當年的遺憾,無疑不切實際。因為孩子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就像我們可以在遊戲裡頭操控遊戲人物,滿足現實中的想像,但遊戲中的人生無法兌換為現實中的人生。

當孩子走著走著,發現自己腳下的路,其實是父母腦海中想像著的路,會產生對於自我認知的錯亂,他可能會開始回溯,到底自己是在什麼時候,遠離了屬於自己的路線,走上了一個既不是父母的(因為父母永遠回不去如孩子一般的年紀),也不是自己的,而是走在一條通過父母的想像力所建造的道路。

孩子,成了父母操控的遊戲人物。

當孩子成長到了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他會想要逃離遊戲一般的虛擬世界,重新回到現實世界。可悲的是,有些人習慣父母在操控之餘提供的舒適圈,就像身處於一個永恆的子宮,進而決定永遠活在遊戲裡。後者往往成為所謂的「媽寶」,例如有些孩子成家之後,薪水怎麼用、跟另一半的房事等大小事都跟父母報備,丟棄了自主權,也把責任轉嫁給了父母。

 

虛擬世界的囚徒

我是這麼解讀電影《駭客任務》中的人物,尼歐等人,就是發現自己被父母操控人生的孩子,當他們遇到如莫菲斯之類的好老師,他們會試圖將虛擬世界的孩子們喚醒,但他們不會使用暴力,而是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有些人願意放棄虛擬的幸福,有些人不願意,這都是個人選擇,每個選擇也都有代價。

活在虛擬世界,確實讓人生看似變得輕鬆,但當母體(父母)需要犧牲他們,他們也被迫要付出生命。相反地,勇敢回歸現實的勇士們,也許會戰死,但他們還有機會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真實的陽光。最重要地,他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以直接跟上帝溝通,而無須跟任何假先知請示。

諮商師,就像《駭客任務》中的導師,喚醒來談者選擇的自由,但諮商師不為幫來談者做選擇。我們有權選擇,並要為我們的選擇負責。所謂溺愛,就是「用逃避選擇的好處,來交換選擇的自由。」

故溺愛並非如常人以為,溺愛一定就是大量給予對方好處。因為好處不見得對方會領情,也不見得會動搖本心。

若要清楚定義,溺愛應當解釋為「一種不道德的愛」:溺愛使一個人喪失自我意識,用各種手段促使一個人放棄自由,亦即放棄人性的尊嚴。

溺愛可能發生於各種關係層面,有救世主情節的伴侶、用付出做為控制手段的朋友、喜歡佔據道德高位的師長,或是濫用他人同情心的假弱者。還能推廣到政府與人民的關係,積極正向的福利是提供人民平等、優質、安全的個體發展機會,而不是通過利益綁架人民的意志,踐踏人民的尊嚴。

溺愛者的目的,乃是企圖讓他人放棄自由和人性尊嚴,用以滿足自己。這是一種不把人當人看的手段,抬高自己成為控制遊戲的上帝,是對他人人格發展的侵害。

溺愛不是真愛。真愛的標準是我們能否使一個人活得更好,且這個好是使這個人活出自己,而不是活成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反之,如果我們真正愛上一個人,我們能做與該做的,僅僅只是幫助彼此自在的活出自己。

 

[解語]:愛是本能,活出自我也是本能,當我(對方)的愛使對方(我)的兩種本能無法並存,說明那不是愛。

  

 

讀者信箱:service@myplus.com.tw 

【讀者信箱投稿規範】

1. 來函者接受我方在保護來函者隱私的前提下,經匿名與節錄後刊載。

2. 請盡量將情況詳細交代,充分说明更易於諮商師分析與回應(包括性別、年龄、所在城市、职业等。)

3. 有鑑於來函十分踴躍,故只能每個月挑選少量一至兩篇回應於此專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5232956

 回應文章

老頑童上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7/02 22:20

有個疑問:

有多少人能拒絕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