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茶之道講究慢生活
2014/06/11 10:13:17瀏覽7|回應0|推薦0

品茶之道講究慢生活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6-11

  看過一個取材於日本茶道的職場心理學故事:


  一位日本藝術家帶人品日本茶道。看到老婦人蹣跚而來只帶一個茶碗,又走出去提來銅壺,然後端出茶盤,每次只帶一件東西。藝術家說:這就是茶道。茶道精神是: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提到日本茶道,有人覺得它流於“表演”,有人嫌它對飲茶環境要求太過,也有人能脫口而出告訴我茶道四諦:和、靜、清、寂。我獨獨記住了上面這則故事,以及這精簡的茶道八字精神。

  茶道發源於中國,卻在日本成為流行文化,而在中國,只剩茶藝。這則故事背後的這八個字,對於兩國茶文化的傳承,不得不引人思考。

  泉州人飲茶,可以說一杯在手,不論身份,不分尊卑都能其樂融融。在日本,他們把品茶看做是一件神聖且隆重的事。我與他們的交流,也是從他們到中國考證茶器的源流開始的。

  我覺得日本的茶文化表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他們重視品茶的器具,比如茶盞、茶壺,他們希望能在中國找到他們使用的茶具的根。第二個層面是他們近乎固執地傳承品茶的方式,設有專門的“茶道資料館”,將品茶方法保留下來。

  茶文化是門深厚的藝術,茶道把藝術、修行、社交、禮儀四大因素互相結合,構成綜合文化體系。

  在飲茶日漸流行的中國唐代,以陸羽等江南文人為主的飲茶群體,注重飲茶的環境,觀花賞月、調琴博弈,草創了茶道的格局和程式。後來宋徽宗開創了點茶、分茶的儀式。

  中國的茶道在唐代傳入日本,但對日本茶道產生巨大影響是在宋代。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樹。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明禪師,到浙江餘杭徑山寺拜虛堂禪師為師,並將徑山寺的茶宴儀式帶回日本,後與日本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便有了日本茶道。

  作為國際交流生,我們當時上了一些專業課,茶道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茶道,規程特別繁瑣,我一共學了8節課,僅折方巾就學了一節課。

  日本茶道很講究品茶的場所,一般都是幾個好朋友在茶室內進行。主持人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的,需要經過嚴格地培訓,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上面所說的方巾,其實就是泡茶時用來扶一下的,要求特別嚴格,整個程序之複雜,可見一斑。

  主持茶道時,茶師要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每一步驟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舀茶的手柄,連手放在柄的哪一個位置都有規定。泡茶時要扶一下碗,拿的姿勢也有規定的動作,就連碗要放在客人的哪一邊、茶室的哪個位置,都有嚴格的規定。遞茶給客人時,要注意轉三圈,將有花紋的一面遞給客人。

  日本的茶道,除了是一種儀式外,還是思想上的交流,融入了佛教思想。他們提倡“以心傳心”,把我的思想裝進杯子裡,傳遞給你。加入了佛學禪宗的味道,品茶期間,主持人和賓客很少口頭交流,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比如,日本有一個年度漢字,如果評選出來的是“美”,下一次茶道的主題可能就是“美”。當天茶道時,我泡杯茶給你,你可能覺得我泡茶的姿勢很美,另一個人可能覺得我泡的茶味道很美,思想上在品味“美”。

  對於韓國的茶文化,我有一些認識,但並不是專家。

  韓國茶文化可以按照年代分為5個時期,分別是四國時代、南北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和近現代。

  簡單地說,古時候的韓國茶文化與中國基本相同,茶的分類也和國內一樣,以6種方式進行分類。按照發酵程度分為生茶、半發酵茶、熟茶;按照製茶方法分為綠茶、黃茶、白茶、紅茶、清茶、黑茶;按照摘茶葉時間分為臘茶、火前茶、雨前茶、立夏茶、秋茶;按照煮茶形式分為葉茶、沫茶、塊茶;按照茶的形態分為雀舌茶、龍團勝雪、龍鳳團茶、靈芽茶、露芽茶、紫荀茶;還有按照混入不同原料製茶,如花茶中混入玄米的形式。

  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喝的基本以涼茶、花茶、玄米茶為主。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還有年輕人對歐美文化的崇拜,比起喝茶,韓國年輕人似乎更傾向於喝咖啡。

  以我的觀察,20至40歲的韓國年輕人基本不太懂茶文化。可能我的見聞很窄,但是我在韓國4年多的時間,除了看到教授們會非常在意茶文化和茶禮外,大部分韓國人對於茶不會特別講究。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