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代茶文化與宋代士大夫意識
2014/06/07 09:49:12瀏覽5|回應0|推薦0

宋代茶文化與宋代士大夫意識

作者:  發佈時間:2014-06-07
  摘要:宋代既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茶與文人有著難解之緣.宋代的士大夫一方面是一流的文學家、藝術家.一方面又是著名的茶客。茶文化由於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榮.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過程中得到昇華。

  關鍵詞:宋代品茗風尚士大夫茶文化士大夫意識

  一、宋代品茗風尚與宋代士大夫的人生

  (一)天人合一的飲茶環境與宋代士大夫平淡清遠的價值取向。

  宋代士大夫不喜宮廷貴族繁瑣奢華的飲茶方式.而是崇尚自然,講求茶事活動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趙湘,《飲茶》)用敲石取火煮茶,自有一番古樸自然的審美情趣在裡面。“過岩逢石作,尋水到源回。天籟吟松塢,雲腴溢茗杯。宮城才十里,導騎莫相催。”(宋庠,《自寶應踰嶺至潛溪臨水煎茶》)作者不辭勞苦,尋水煎茶,在大自然中靜靜感受茶的醇香,聆聽天籟之音,流連忘返。“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岩畔。夜火竹聲於,春甌茗花亂。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梅堯臣,《茶灶》)詩人攜帶便攜的茶灶,在山寺溪頭,在岩畔,夜火竹聲,春甌茗花,雅趣橫生。“稽山新茗綠如煙,靜挈都籃煮惠泉。未向人間殺風景,更持醪醑醉花前。”(晏殊,《煮茶》)唐人以“對花飲茶”為“殺風景”之事①。而此詩的茶學意義正是在於不論其方式是否“殺風景”的曠達胸懷。“強拈茶碗對梅花,應是花神笑我多。”(吳芾,《梅花下飲茶又成二絕》)“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用此對梅花。”(鄒浩,《同長卿梅下飲茶》)玉潔冰清的梅花與玉骨冰肌的佳茗相映成趣.茶的清香在梅花的暗香浮動之中更加令人陶醉,兩種脫俗的意象融合.使得品茶之事更為高雅,文人的心靈也更加純淨。

  宋代士大夫受儒道釋三家合流蛻變的影響.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趨於自然適意.在審美情趣上也由唐代的熱情奔放、雄渾豪放,轉為平淡高逸、幽遠高雅。宋人在精神追求和藝術理想上多追慕魏晉風韻.超然曠達.寧靜淡泊,意態雍容。宋代士大夫就這樣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裊裊茶煙熏陶下,忘卻世俗煩憂,得以平淡澄靜。

  (二)精細雅緻的茶事活動與宋代士大夫的詩意人生

  宋代飲茶方式比唐代更精細雅緻.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北宋中期以前,還是多種飲茶方式並存。蔡襄的《茶錄》出現之後,末茶點飲的方法很快就在宋代茶藝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茶錄》為宋代的點茶法奠定了藝術化的理論基礎,而徽宗的《大觀茶論》則對點茶之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從這兩部茶書中我們可以窺見宋代點茶法的全貌。②點茶的程序包括碾茶、羅茶、候湯、熠盞、點茶。碾茶時需快速有力,羅茶的羅底要“絕細”.候湯需顧及選水和燒水兩方面,爝盞有助於激發茶香,最後的點茶可用茶匙或茶筅,每一步都很深入細緻.每一步都體現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碾深羅細,瓊蕊暖生煙。”(黃庭堅,《滿庭芳·詠茶》)宋代士大夫在細碾慢羅、汲泉煮水、點茶調膏的過程中,靜養身心,享受人生,一方面體現了宋代士大夫優游閒雅的風範和從容不迫的心態,另一方面顯示了宋代士大夫的詩意生活,他們在品茗的同時也在品味苦澀的人生,在苦澀的人生中揚棄悲哀,獲得內心的平靜淡然。

  (三)茶的自然淳真之美與宋代士大夫的尚雅心態

  茶生於靈山秀峰之中.蘊天地之精華.承雨露之芳澤,品性高潔、自然淳真。宋代文人崇尚自然,喜歡茶的天然真味。“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秦觀,《茶》)秦觀對於茶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反對在茶中摻雜其他香料之法,以保持茶的本色真香。“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宋代餅茶焙乾之後會用蠟狀的粥液結面保存.在點茶的時候需輕輕刮去餅茶表面的膏油。蘇軾崇尚的是冰雪心腸的佳茗,而非經過膏油粉飾的“美人”。“此等莫與北俗道,只解白土和脂麻。”(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嚐新茶雜言》)“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薹鹽煎”(蘇軾, 《和蔣夔寄茶》)“精金不受釧釵辱,瑞草何曾取膏腹。乳花粥西名已非,薦以羊肪何太俗。”(劉一止,《允迪以羊膏瀹茗飲呂景實景實有詩觀賞僕意未然襁次原韻》)對於宋代士大夫來說,在茶中加入薑和鹽會破壞茶的自然真香。而像北方少數民族那樣加入羊肪更是俗不可耐。不可理喻。

  宋人喜愛茶的同時也是在欣賞自己的高品逸情。宋代士大夫崇尚的雅不僅反對塵俗,而且包含對自然淳真的崇尚,順應自然,順應天性,這也是中和的哲學思想。

  二、宋代茶文化與宋代士大夫意識

  (一)茶的清淨緩釋與宋代士大夫的凝煉自省

  陸羽的《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與醍醐、甘露抗衡也。”@i寺詞中有“睡魔遣得雖相感,翻引詩魔來眼前。”(釋智圓,《謝仁上人惠茶》)“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曾鞏,《嚐新茶》)“洗滌肺肝時一啜,恐如雲露得超仙。”(呂陶,《答嶽山蓮惠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遊諸佛捨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茶具有提神、明目、清熱、醒酒、輕身換骨、延年益壽的功效。這正與宋代士大夫的凝煉省相契合。

  宋代文化是相對內傾、封閉的文化.宋代文人也喜靜不喜動,內斂、保守,也更加理性,他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追求內斂的主體人格的自我完善,反對縱情任性。宋代士大夫就是在這樣淡淡的茶香和濃厚的書卷氣息中斂情約性,反思自我。

  (二)茶的高蹈脫俗之美與宋代士大夫的適意樂道

  “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蘇軾,《和錢

  安道寄惠建茶》)蘇軾以擬人的手法把茶比作“風味恬淡,清白可愛”的高蹈不俗之士。“玉骨冰肌體自輕,非關茗飲覺神清。”(李之儀,《餉茶不容少待二絕》)“玉角蒼堅已照人,冰肝寒潔更無塵。”(毛滂,《德清五兄寄清茶》)“鳳凰山畔雨前春,玉骨雲腴絕可人。寄與青雲欲仙客,一甌相映兩無塵。”(毛滂,《送茶宋大監》) “形模正而方,氣韻清不俗。故將比君子,可敬不可辱。”(袁燮,《謝吳察院惠建茶》)“潔躬澹薄隱君子,苦口森嚴大丈夫。” (岳珂,《茶花

  盛放滿山》) 

  在宋代士大夫的跟中.茶或是玉潔冰清、可人無塵的佳人,或是氣韻不俗、森嚴淡泊的君子。茶的這種高雅脫俗之美與宋代士大夫適意樂道的精神相契合。不俗是一種高尚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而適意樂道正是宋代士大夫追求高尚人格中所具備的胸襟懷抱。宋代士大夫樂道.故能摒棄物慾,閒適自得。縱使在政治上失意,他們仍能堅守獨立的人格操守。

  (三)宋代士大夫在品茗反觀過程中的人格昇華

  文人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精英群體,擔當著歷史和現實賦予的使命。由於宋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宋代士大夫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並在儒學復興背景下,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和憂患意識。“飲罷清風生兩腋.三山去人疑咫尺。便欲攜公封事叩玉扃,為問蒼生幾時得蘇息。”(劉才邵,《謝蕭元隆賢良惠小團》)詩人在品茗飄飄欲仙之時,仍能想到“蒼生幾時得蘇息”,表露出關心民瘼的一片赤子之心。“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用“蒙山”和“紫筍”比喻優秀人才,這是陸游對南宋朝廷用人不當的譴責。

  宋代國勢的衰弱、政治的保守、軍事的無力使得宋代士大夫不得不返歸內心.甚至想要歸隱山林。他們在山林、清泉邊品茗、清談,本想逃避現實,卻在品茗中進一步認清現實。一杯杯香茗不但可以撫慰宋代士大夫失落的情緒。而且可以使其保持清醒反思現實。宋代士大夫正是在品茶的過程中提升境界,昇華人格。

  註釋:

  ①李義山.雜纂.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揮聯,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飲茶,花下喝道。

  ②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厶北:學海出版社,1999:48.(程啟坤,楊招棣,姚國坤.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o3:1.

  參考文獻:

  [1]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

  [ 2]朱世英.中國茶文化大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

  典.2002.

  [3]蔡振楚,施兆鵬.中國名家茶詩[M].北京:中國農

  業出版社.2003.

  [4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馬茂軍,張海沙.困境與超越— —宋代文人心態

  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1998.

  [7]唐圭璋編纂.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