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最愛詩仙堂 」、
「 《搭JR鐵道遊日本最美賞櫻路線》新書封面出爐了 」
文學散步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宴桃李園序》
今年春天,有幸與家人到京都一遊。帶著「大咪姐」剛出版熱騰騰的《搭JR鐵道遊日本最美賞櫻路線》,讓這次旅行在親情、勝景與美食之外,更添了濃厚的文學氣息。
說再見的那天早晨,家人從京都車站前往關西機場準備返台;捕光還要到東京找朋友、再搭機回美。距離事先訂好的新幹線發車時間有六個小時,當下決定造訪此次旅行的遺珠:「萬福寺」。
在京都的名剎古寺中,「萬福寺」並不算是熱門景點,這可以從寺廟週邊的商家數量略知一二:比起清水寺、八坂神社、南禪寺、天龍寺外車水馬龍、店舖林立的盛況,「萬福寺」只能用冷清來形容;然而,這座古寺也因此保留了許多歷史「原味」。捕光此行,正為了「萬福寺」不凡的歷史而來。
↑ 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全景圖。
殊勝因緣
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
王羲之《蘭亭集序》
「萬福寺」是日本禪宗三大派別之一「黃檗宗」的發源地(另外兩支是「臨濟宗」與「曹洞宗」)。第一任住持「隱元禪師(原名:林隆琦,1592-1673 )」於近而立之年時進入福建黃檗山萬福寺修行、漸漸脫穎而出擔任住持。時值明末清初、局勢混亂;1654年,以「隱元禪師」為首的一群黃檗僧人,在鄭成功的幫助下,應德川幕府之邀從廈門東渡日本,在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長崎踏上日本國土,立即吸引了許多日本僧侶(如已負盛名的「龍溪禪師」)甚至是政要(如退位天皇「後水尾法皇」與第四代「將軍家綱公」)前來學習。【註一】
↑ 參禪中、請勿打擾。
德川幕府時代,正值天主教在日本迅速傳播。日本人民苦於封建貴族的殘酷壓迫,紛紛放棄佛教,轉而接受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天主教,加速了日本原有禪宗的消沈、停滯。「隱元禪師」的東來,為日本禪宗注入一股清流活水。【註二】
這段不常被提及的因緣,在政治上涉及明、清、鄭成功、德川幕府錯綜的政權糾葛,宗教上牽動禪宗與天主教的人氣消長;若是持續隱沒無聞、是很可惜的事。
↑ 乾隆年間製的香爐。
異客突起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李白《春宴桃李園序》
1661年,「隱元禪師」率門人在京都宇治地區興建禪寺,由於當地也有黃檗樹,於是將禪寺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以示不忘福建的祖庭。如今,黃檗宗信徒廣布、寺院在日本已發展到五百多座,其鮮明的漢傳佛教文化風格已深深紮根,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活歷史。
「隱元禪師」一行人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可以用「文化達人」稱之,他們對德川時期的書法、繪畫、設計、印刷、建築、醫藥、飲食,有全面的影響【註三】;同時這個不到卅人的僧團帶到日本的,除了經卷、教儀,還有不少文化精品。其中的一件墨寶,是明代遺民畫家礬沂創作於南京的《蘭亭畫卷》。據考證當時京都的文人雅士紛紛前來向黃檗僧人求教,而此蘭亭圖則在當時的教學過程中扮演了無與倫比的重要角色。畫家如池大雅的重要門生福原五岳即是取法礬沂風格,與在《平安人物史》中赫赫有名的中林竹洞對盛茂燁《蘭亭畫卷》的臨摹分庭抗禮。
「蘭亭圖」這個畫題在江戶時期的菁英階級中被視為文化精華的象徵,當時的文人畫士對中國傳統有意識地模仿均有跡可尋。
↑ 大雨滂沱、時空錯置,不知身在中原或是東瀛?
曲水流觴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蘭亭集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土的風雅並不只是象牙塔中的玩物;在德川幕府後期,「蘭亭視覺文化」已普遍流行於民間並影響了多數京都人的文化生活。「蘭亭圖」不僅僅透過「浮世繪」版畫廣為流傳,並且在京都地區「祇園祭」神轎的外飾織品(刺繍織物水引)也占有一席之地。「祇園祭」是「日本三大祭」之一【註四】;若是讀者七月造訪京都有幸遇上盛會,不妨在感受慶典熱鬧的氛圍之餘,也尋找一下這條傳承了千百年之久的視覺引線。
在大咪姐新書中有篇雋永的遊記《最愛詩仙堂》(頁68-73),文末有這樣的觀察與感慨:
更令我心潮起伏的則是,一座詩仙堂,讓我深深感受到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之鉅。我讀林羅山的《詩仙堂記》,或石川丈山的《僧都詩并序》(爰有農器名之添水,添水者僧都也。古今集所載山田僧都蓋是矣也……),乃至柳谷散人所撰石川的墓誌銘,都覺沒有絲毫語言的隔閡障礙,像在讀《岳陽樓記》或《醉翁亭記》似的,酣暢淋漓深受感動,中日文化的交融不可謂不深矣。
文化的傳播往往如同「曲水流殤」,一不留神,它就轉個彎到別家院去了;他人拾起酒杯、繼續吟詩對賦,在上游的人們,很難不有「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的喟嘆。
大咪姐書中另有一篇《絕美河岸櫻》(頁24-43),提到每年四月第二個週日在京都涉溪園都會舉辦「賀茂曲水宴」,過程彷照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述行事,重現「平安時期」的貴族宴樂場景。大咪姐說:
對於這個曲水宴能在日本保存得這麼好,我一直心有戚戚。飲酒賦詩這樣風雅的行事原本是我們老祖宗的文化遺產,卻在流落異邦後變成別人的珍寶,豈不令人悵憾。
↑ 觀圖知物:木魚。哇!好大一隻?!置於齋堂前,數百年來都發揮報時的重要功用。
今年春天的宇治,有繁花、有美景,還有捕光淡淡的一抹哀愁。
↑ 賀茂曲水宴,網路截圖。
【註一】資料來源~「黃檗山畧記」觀光手冊英文版;宇治黃檗山萬福寺印行。
【註二】資料來源~「2010 日本宇治。黃檗山。萬福寺」。
【註三】同註一。
【註四】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註五】特別感謝:「大咪姐」與友人KM(和子)技術支援。兩位在百忙之中承受捕光的叨擾,仍然以耐心與愛心回應,促成此篇文章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