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19:23:03瀏覽715|回應0|推薦0 | |
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奇想做為開端,座落在繁華城市卻隱身於巷弄間以物易物的咖啡館,也有一個內容豐富的劇本,藉由以物易物探討現代都市裡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及個人自我實現,更有一群傑出的演員擔綱演出,雷光夏製作的音樂從頭到尾流洩每個場景,讓整部電影有一種身在台北但卻有心在異國的迷幻倒錯之感,但是將近九十分鐘的時間過去之後我的感覺卻是沉悶,這部電影完全無法激起我任何的感動,甚至有一種難道諸如此類溫馨小品般的國片是否都是走這種路線?未來也是?小品只能這樣呈現?慢慢被定型化…… 電影主題不明確且紛雜模糊比重失衡是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的缺點,原先是以物易物但最後卻演變成以故事交換,當然以物易物與個人生活經歷孰優孰劣本來就見仁見智,因為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的重心有一部份就是在說個人最重視的東西在他人眼裡可能一點價值也沒有,反之亦然,不過在電影裡所有交換物品及故事過程中這種對比落差是我所看不到的,究竟編導是想用物品及故事突顯人物特質?還是只是想藉由交換這個過程發展出主角最後的自我實現?我想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都有,但都表達的不到位,甚至過於矯情刻意,從林辰晞開始說故事再到中孝介在咖啡館唱歌(中孝介的聲音一出來我就覺得非常突兀了,這裡指的是劇情安排跟歌手無關)還是母女三人間穿插於電影中明明就是有心製造卻還要設計出是看似自然而然的叨叨絮語(還演了三遍),看得出來編導的野心很大想藉由這些劇情編排呈現個人價值觀與人生取捨的不同,但我認為與其這樣安排倒不如就讓劇情集中在幾樣物品,幾段故事表現重點人物的心理狀況及故事發展即可,否則這些以物易物或故事交換的過程只能算是浮光掠影甚至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試問︰有誰還記得第一件被交換出去的東西是什麼? 演員的技藝呈現也是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的致命傷,桂綸鎂是一定要提出來的部份,我一直覺得她從影以來裡詮釋各種角色的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到現在連演咖啡店老闆娘也是如此,在這部電影裡桂綸鎂的說話方式我聽起來一直都是怯生生且不順暢,或許是因為她很想表現出新手老闆娘初執業時戒慎恐懼彷彿如履薄冰之感,但卻在太過刻意的表演之下導致這種自然變成一種矯飾的自然,我認為整部片只有她在山裡開車途中與人對撞嘶吼吵架那一幕表現最為優異,但這也只能說她在這一個場景裡的表演比較沒有那麼不自然而已。而林辰晞雖然表現相對搶眼但我卻會換另一個方式思考︰她本身的個性是否就像電影中設定的一樣所以演來毫不費力?我這樣想是有原因的,畢竟在林辰晞之前的機車廣告裡她扮演的也是這種酷帥美少女,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現今台灣年輕演員均會面臨到的一種狀況,在一部作品艷驚四方後接下來的戲路與表演方式就全是走紅時的那種模式,我相信這絕對是經紀公司為求不賠錢的保守作法,但這對目前看似繁花盛開的偶像劇及台灣電影究竟是利多或弊多?還是整個環境逐漸僵化? 相對於專業演員或已經有表演經驗的演員來說,第36個故事(Taipei Exchange)裡那些不時穿插於電影中的市井小民訪問實錄反倒是我認為表演得最自然的一部份,面對鏡頭時陌生靦腆的微笑,侷促不安的語氣與毫無任何戲劇節奏感的肢體動作,自然與矯飾的自然最大的區別不言可證,而我看完這部電影還產生許多疑問︰為什麼台灣的電影都是以講述台北這個城市為主?當然你會講有海角七號但是不能否認以台北為主題的電影還是佔大多數,台灣電影就是講台北的電影?台灣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也反應在電影發展上?所以台北永遠都是文化花園但其他城市永遠都是文化荒原?台北總是充滿時尚現代感繽紛燦爛的大都市,不管喝下午茶還是逛夜市自有一種獨特的明星味?但中南部的城市永遠只能淪為洪水地震等所有災難記錄片的苦情主角?我承認這篇文章全部都是抱怨,但台灣在藝術創作領域方面仍舊是不夠多元或是——不願意包容多元,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圖片︰http://www.atmovies.com.tw/home/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