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續: 新觀念談民生主義 (9)
2010/05/05 06:57:45瀏覽248|回應0|推薦3

: 新觀念談民生主義  (9)

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的第一講時﹐特別提出一個重點題目。他認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因為人類求生存﹐為了求生存所以人必需要互助合作﹐群策群力形成一個團體﹐在變化無窮的環境中求生存。他不認為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思的看法是正確,因為馬克思認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階級鬥爭﹐社會有階級鬥爭才有進步。孫中山先生認為馬克思只看到社會上的病態而得到的一個結論﹐故稱馬克思是一位社會病理學家。

為什麼孫中山先生要提出這樣一個微妙的題目﹐批評馬克思﹐並且與共產主義思想拉開距離?因為他瞭解現今的社會一定要經濟發展才會有進步。經濟發展會刺激社會的需求﹐有需求以後才會引起科技進步﹐因此社會才會有不斷的進步。又因為科技進步了又會帶動社會上其他的各方面﹐例如思想﹐行為等的改變。因此無論是在經濟﹐科技﹐思想或行為上的改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很容易陷入一片混亂。例如二戰時期雖然有不少的科學家投入核子武器的發展,但是也有很多科學家從頭反對到底,包括愛因斯旦在內的科學家們後來都很後悔,其中有許多都是實際參予曼哈旦計劃製造原子彈的專家們,若不是因為那時候日本人在太平洋小島拚死作戰,令美軍傷亡慘重,恐怕美國杜魯門總統也不會同意使用原子彈,雖然原子彈提早結朿二戰,但是又因為這項科技大突破,同樣使全球陷入冷戰數十年,而且今天的激進國家還要費心極力秘密發展核武,希望有一天他們成為世界新霸主,這是一種不正常心態下發展的新科技給人類帶來滅種危機。

 

但是同樣的核子物理的研究,又可以使用在和平用途上,所以世界才有成千的核能電廠發生電力為人類應用,例如法國的電力的70%來自核能發電,又如對核子結構的進一步瞭解,如今將在世界最新最大的核子加速器(LHC)中模擬宇宙形成原因,也希望瞭解太陽產生熱量原因,然後在地球模擬發電解決未來的電荒等,這些純理論的研究,將人類知識帶入一個新層面。所以同樣對核子的理解卻產生兩種極端相反的結果,原因就是因為思想的出發點不同。

孫中山先生認為正確的指導﹐就是要人們瞭解人類的進化的原理,是因為社會的進步都是過去人們的互助合作﹐互相關懷的結果﹐大家團結在一起努力的結果。如果人類的內部不和﹐互相鬥爭﹐大家努力的結果會自然抵消﹐自然會影響社會進步的速度。以今天為例,大家熱衷於鬥爭,造成人類不和,重則用核武互轟,輕則兵刃相見,那麼社會的進步力量完全抵消,社會何來進步,例如二戰時德日兩國輕啟戰爭,不僅自身幾乎夷為平地,受害最深的中國更是滿目蒼夷,如不是有強國扶持德日的恢復起馬是數十年,我們中國也是在1990年代以後經濟才有起色,這己是日本侵華失敗後的50多年,意思說我們中國的發展因為日本侵華而延緩至少50年,有3代的中國人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安康。所以鬥爭不可能推動社會進步。

因此孫中山先生不認同馬克思主張的階級鬥爭論,因為它利用社會上階級的區別及矛盾﹐引起內部鬥爭來爭取平等﹐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因此孫中山先生批評馬克思不瞭解社會﹐用社會上不正常的現象解釋成為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所以用一個醫學名詞﹐稱馬克思是社會的病理學家﹐因為他只見病徵﹐而不知病因。

4.1由生物演化及生態學理念解釋社會進化的原因

孫中山先生為了加強他的觀點﹐特別用生物演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社會進化情形﹐也就是說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於共同的互助合作才能維持社會的存在與進步。因為無論是鬥爭或打鬥的現象﹐雖然普遍存在於高等動物﹐但是它僅限於個體之間的打鬥﹐為了爭食或爭寵而發生的現象﹐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很快的和解而沒有再發展的必要﹐大家又重新和平的生活在一起。

今天的生態學研究發現﹐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互相關連在一起。無論是動物或植物﹐及微生物如細菌及酵母﹐無一不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而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的動植物與環境都是和諧共存。其中最明顯的關係是食物鏈。所謂的食物鏈﹐是各種動植物之間有互相依賴的食物關係。例如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將日光能貯存在植物體內﹐然後由植物提供動物食物﹐能量自然由植物傳給動物﹐而小動物又成為大動物的食物﹐最後傳給人類﹐而形成一條鏈狀關係﹐這整個過程謂之食物鏈。人是食物鏈最高的一層﹐因為人不是其他動物的食物﹐但是在人死亡以後﹐又變成細菌等微生物的培養基﹐由微生物將人體的器官組織破壞分解﹐最後成為化學分子返回自然界﹐而微生物是食物鏈的最低的一層。所以整個的食物鏈﹐由最低等的微生物至最高等的人類﹐大家都在食物鏈內循環。如果這個食物鏈受到外力的影響﹐其中的一個環節受到破壞﹐例如湖泊受到化學品的污染後﹐其中的微生物及藻類與浮游生物都不能生存﹐因此湖中的魚類及兩棲類﹐會失去食物的來源也不能生存﹐最後當然會影響依水草而居的人類生活。由此可見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之內﹐是一種和平共存的動態平衡﹐在生物學上稱為生態平衡。在生態平衡內的所有因素對於生態平衡都有很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會引起生態圈內的大問題﹐大家又要重新調整互相之間的關係﹐重新求其平衡﹐這就是一種自然的力量。在生物圈內﹐個體之間雖然會發生摩擦﹐但是整個生物圈仍然是和平共存。否則生物圈不存在﹐如何談進步。

在生物圈內的生物動態平衡﹐不僅是各種族群之間要相互照顧﹐族群內也同樣要照顧。因此生物族群的內外顯示的都是互助合作的現象﹐大家各盡所能的維持生物圈內的平衡。因為在生物圈內有多少小魚可以養活多少大魚﹐有多少植物可以養活多少動物﹐有多少小動物可以養活多少大動物﹐牠們之間都有一種量的關係存在。任何一個族群的數目突然大增或大量減少﹐都會影響生物圈內的動態平衡﹐影響所及是食物鏈的供需關係受到破壞﹐因此會帶給生物圈內一次大災難,生物圈內的族群又要重新調整關係,又要很久的時間才能重新達到一個平衡狀態。例如西方人最喜愛的大西洋名產,鱈魚﹐目前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地區與英國的北海地區幾乎絕種。原因是大量撈捕的結果,破壞了這些地區的生態平衡,由豐富的漁產量下降至海中無魚的地步。因此英加兩國政府下令關閉漁場﹐希望鱈魚再度出現。然而紐芬蘭漁場關閉已有20多年之久﹐尚未見鱈魚出現﹐很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鱈魚出現。說明生物圈內的平衡﹐一旦受到外力的破壞後﹐許久都不能復原,原來在生物圈內互相依賴生活的其他族群﹐或許巳隨鱈魚自然消失﹐或許不得不另謀生路﹐參加其他的生物圈生活。

4.2弱肉強食理論並不合理

在孫中山及馬克思的時代﹐人們沒有現代生物演化及生態學的觀念﹐但是那時候巳有達爾文提倡的天擇說﹐認為自然界有一種生存競爭及自然淘汰的法則﹐在主宰著生物的演化過程﹐認為生物界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甚至於更進一步說是強者生存而弱者淘汰﹐予人的印象是強欺弱。現在的生物演化觀念﹐不能完全否定達爾文的強弱理論﹐因為它的確存在於自然界﹐但是它並不代表絕大多數的生物演化情形﹐更不能以強欺弱來說明人類社會的進化。例如今天自然界最強大的動物就是人類。人類發明各種科技文化﹐迫使自然界許多動植物趨向滅種的邊緣。但是在此之前的數億年地球歷史﹐自然界所有的動植物都沒有如此侵略性的文化。在過去﹐生物演化都是溫和與漸進的﹐各自在一地區形成一個特殊的生物圈。例如在非洲草原上的虎豹是最有侵略性的動物﹐但是牠們仍然與其他的動物如野生牛羊共用一個水源﹐虎豹並沒有將水源佔為巳有﹐而不讓其他動物飲用。這處水源維持其他動物的生命﹐也替虎豹保持它的食物來源,表現了族群間的共存現象。

因此,當一個生物圈在運轉時﹐所有圈內的族群都在努力維持生物圈的存在。這些努力是和平及極積的﹐在生物圈的內部不能發生問題﹐否則是玉石俱焚﹐大家遭殃﹐這就是自然力量的偉大。現在更進一步發現在生物圈內的族群有許多互助合作的事例﹐科學家巳發現多時的共生現象﹐例如根瘤細菌與豆科植物之間的關係﹐根瘤細菌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供給豆科植物肥料﹐如今這種共生關係巳普遍在豆科植物以外的植物體發現。又如當一棵植物受到蟲害時﹐立刻放出一種預警化學品﹐四週的植物立刻採取抗蟲措施。這些例子代表著有一種自然力量引導生物之間的互助合作。

人類是生物的一種﹐是生物圈的一環﹐也是維持生物圈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與其他動植物及環境之間的和平共存﹐互助合作是這個生物圈存在的必要條件。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人類同樣要有和平﹐才可以為生物圈提供一個生存的機會﹐這就是今天的世界觀。我們不僅要想辦法減少世界文明帶給地球的傷害﹐如減少大氣的溫室效應﹐保護稀有野生生物﹐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大量救濟災難地區的人民;甚至於世界上有少數人﹐不顧一切發動侵略行為﹐破壞世界和平﹐聯合國會組織聯軍來懲罰他們。所以孫中山先生認為社會的進步﹐是因為人類求生存的結果﹐為了求生存必需要互助合作﹐配合自然界的力量達到和平共存的理想﹐是一種符合大自然的看法﹐也是自然界的真理。有這樣的正確的理念來指導社會發展﹐自然會替社會造福﹐否則沒有這種正確的指導﹐當然會替人類帶來一場大災難。

生物界如此﹐人類又何嘗例外。由古至今的人類文化都是過去一點一滴累積的結果。反觀歷史﹐無論是科技﹑藝術﹑哲學思想等的進步﹐都發生在人類最和平﹐最自由及最沒有管轄的時代。因為沒有外界的干預﹐科學家、藝術家及哲學家在生活無慮及其他人們的支持下﹐盡情發揮﹐創造人類的輝煌文化。今天我們不是正生活其中嗎?並且享受這類的成果?

所以西方的文藝復興發生在教會的專制統治的文化黑暗時期以後,因為思想自由了,所以才能儘情發揮。中國的社會由古至今同樣的受到很大的思想約朿,所以數百年來在藝術文學和音樂這些方面的成就,總是趕不上西方的豪放,甚至中國的古樂迄今傳世僅300首而己,也只有少數的藝術品僅在皇室之內流傳,而現代文學家如高行建先生也是到海外的自由氣氛中才創造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因此令人很難相信占世界人口1/5的文明古國,藝術成就少得可憐,令人歎息

所以在極度的限制下﹐今天的人類是不可能有這樣多的創造力。所以今天社會上的進步﹐和諧及安祥都應該歸之於過去五十年來的人類和平生活。說明為什麼西方國家的社會在過去五十年進步甚快﹐而許多戰亂綿綿的國家一直還在貧困中掙扎。

在孫中山先生以後一百年的今天﹐世界經歷了許多政治改革、政治實驗﹐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及無計其數的區域性內戰﹐還有影響世人心理最大的美蘇冷戰﹐今天我們又進入經濟觀念改革時期﹐由過去的區域經濟進入全球經濟觀。我相信今天的人們﹐一定有足夠的知識來判斷孫中山先生或馬克思的看法到底誰是誰非﹐或誰的看法正確的方面多﹐錯誤的方面少。

在過去﹐中國人沒有接受孫中山先生的正確指導﹐而相信社會鬥爭一事﹐令中國人受到很大的災難﹐社會停止不前有數十年之久。現在我們又面臨經濟上的一個變革﹐如果我們仍然沒有記取教訓去尋找正確的指導﹐則我們大家又可能再受到一次經濟上的大壓迫。

待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zhi12&aid=40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