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象中的七夕
2020/08/25 22:34:37瀏覽884|回應1|推薦8

七夕還沒到來,家族裡年輕的後生晚輩紛紛安排活動外出慶祝,外甥更是早早預訂這一天要求婚。真正留在家裡過節的,反倒是些老弱殘兵。相比小時候過七夕的熱鬧氣氛,我不免落寞了。

七夕曾經是兒時暑假中我最期待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不用下田幫忙,還有平常難得一見的滿桌美味料理,可以放心的大快朵頤,只煩惱胃一下子就裝滿了,不用擔心被姊姊喝斥吃太多。

節日前兩天,母親便開始張羅糯米和在來米,準備搓湯圓。她認為用純糯米搓出來的湯圓過軟,要混點在來米,煮出來的湯圓才不容易走形,口感也更好。七夕那天大清早,她會提前起身淘米,把洗過的兩種米一起浸泡個幾小時,天亮後便由我和姐姐或妹妹,用扁擔抬著,到村中唯一的碾米廠附設的磨米機,將米磨成漿。而在更小更小的時候,我隱約還有印象,七夕或過年用的米漿是用石磨磨成的,一個人負責舀米和水倒進石磨的小洞裡,另兩個人負責推動石磨的把手,石磨的出口,張掛著白色的麵粉布袋,承接汨汨流出的米漿。石磨就放在黃槿樹下,清風陣陣,大家邊做邊聊天,現在想來是一幅很溫馨和樂的畫面。

磨好的米漿抬回家,父親已經擺好長椅條和麻繩,把裝米漿的米袋往上一放,壓上厚重的砧板,再架上扁擔,用麻繩在長條椅兩端綑緊,麻布袋裡的米漿水便淅瀝瀝的被逼出來了。等吃過午飯,布袋裡的米漿水瀝乾了,就可以準備搓湯圓了。

米糰倒進柑籮裡,先揉碎,就像在玩遊戲一樣,我們幾個孩子早已洗好手,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了。同時間母親會燒開一鍋熱水,抓幾小塊米糰丟進去,滾幾滾,燙成粿粹,再撈出來,放進已經揉碎的乾米糰中。這時就輪到父親上場了,他通常埰取單膝跪地的姿勢,傾身進柑籮裡,用雙手將煮熟的粿粹和打鬆的米糰再次揉成團,直到兩者完全混合,米糰泛出柔光。這其實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尤其是大熱天裡,常見父親的臉上布滿大大小小的汗珠,白色的汗衫也都濡濕了。

一聲吆喝「可以搓湯圓了」,遊戲中的孩子通通圍攏過來。只是七夕的湯圓跟平常不一樣,要先做兩大盤「糖粿」,個頭稍大,搓圓後還要再用大拇指在上面壓出一個洞。為什麼要壓洞?因為傍晚要用來祭拜織女,這天是她和牛郎團聚的日子,她一定會激動的落淚,動剛好用來承接她的淚水。  

糖粿除了造型不同,吃法也不太一樣。通常午飯後,母親就會差遣我們當中的一個,把小石臼搬出來,將她已經炒熟的花生米,用石臼搗碎,累積成約莫一小盤。

等糖粿入水煮熟浮上來後,盛盤時便一層糖粿、一層碎花生、一層砂糖這樣堆疊,直到堆盛成兩大盤。

剩下的米糰不再做成糖粿了,就搓成一般的湯圓。通常母親會預備多一點的量,雖然那時家中還沒有冰箱,但將煮熟的湯圓,攤在幾個大大小小的柑籮裡,用夏天的太陽晒個兩天,個個乾硬如石頭,便可以收藏起來,哪天晚餐想要變化口味,就可以用來煮一大鍋鹹湯圓米粉。在幾乎餐餐喝粥配青菜的時節,鹹湯圓米粉堪稱人間珍饈。

這一天傍晚,廚房裡飄送的還有各種讓人垂涎欲滴的料理。同樣是一大早,母親便已經將預留的雞宰殺、處理了,準備用來煮麻油雞。除此之外,油飯的配料也要備齊,糯米、香菇、蝦米、魷魚先泡水,五花肉切絲,約莫下午四點鐘左右,便可以起火大灶,爆香紅蔥頭,再將配料放進來一起拌炒,然後加入糯米,炒到半生熟後,再放進適量的水,蓋上鍋蓋悶一會兒,揭去鍋蓋繼續翻炒到熟透為止。這是母親很拿手的「罄油飯」,顆粒分明,軟硬適中,滋味豐富。可惜除了七夕,還要有村人家生了孩子,找母親代為罄滿月油飯,我們才有機會品嘗。

母親在廚房忙的當兒,父親也將廳堂裡的八仙桌搬到庭院裡了,先前準備供拜的東西一一上桌。七娘媽亭前幾日就買好了,因為幾個孩子對這座紙糊的樓閣亭台興趣特別高,擔心被扯破了,所以這時候才從高牆上取下來,放上八仙桌。胭脂白粉、圓仔花或雞冠花也取來了,還要放一個裝滿水的臉盆,鋪上一條新毛巾。母親說這是給織女洗臉用的,這樣她才能好好妝扮。接著把母親已經煮好的糖粿、油飯、麻油雞擺上,搭配幾樣瓜果,就可以燃香祝禱了。香插進香爐後,母親會把我們幾個小孩平常掛的絭,解下舊的紅線,將銅錢和新的紅線在香爐上繞幾圈,再繫上新的紅線,完成「脫絭」。等到十六歲,算是長大成人,不需要織女保佑,就不再掛絭了。

說來神奇,印象中好幾次焚香後,天空果真飄下毛毛細雨,在我幼小的心靈中,越發相信織女和牛郎的傳說了。

祭拜完,燃燒金紙的同時,七娘媽亭也要拿過來燒,彩繪的樓閣亭台轉瞬燒成灰,只剩下竹篾的骨架,等溫度下降後,再丟上屋頂。祭拜的儀式到此算是完成了,飢腸轆轆的我們,就等著母親喊可以開動了。

可母親還沒空吃飯,她要準備拜床母,地點是嫂嫂的房間。哥哥長我二十歲,我有記憶的童年,四個侄子陸續來報到,所以年年的七夕,母親也都要張羅拜床母,祈求祂保佑,讓家裡的孩子平安長大。祭拜的東西主要是油飯和麻油雞,所以不用另外籌備。

這樣從早忙到傍晚的七夕,看似只為了成就傍晚的那一場祭典,但家人之間緊密的合作、共同操持的準備,除了換來一桌的盛宴,最貼熨人心的其實是親人間情感的交融,看似平凡,卻笑語盈庭,充滿喜樂。

如果可以,我多麼願意放下一切,重溫印象中片刻的七夕佳節。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49559746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27 11:08
這一回,豐盛澎湃、精準入勝、趣幽情谥,令我想要「亦若是」,「動起來」。上一次,是當讀到林語堂、琦君、以及若干時候的黃春明、子敏。
李黨(leetang) 於 2020-09-16 23:52 回覆:
謝謝你!這幾位也是我真心喜歡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