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1/28 10:44:07瀏覽644|回應0|推薦6 | |
入冬後,台北盆地的東南山緣,承接來自宜蘭的水氣,特別容易下雨,雨勢時大時小,屋簷經常鎮日滴滴答答響。 蟄居山腳下一樓,陽台屋頂搭蓋的是塑膠波浪板,對於雨聲格外有放大效果,有時聽著雨勢不小,出門一看,其實只是略粗的、斷斷續續的雨線條。但半夜裡若來陣雨,那就十分惱人了,躺在枕頭上,幾乎可以聽見這些頻繁而緊密的直線,撞擊到浪花版,飛濺著向四周散開的萬馬奔騰聲。好多個這樣的夜晚,就只能無助的回想著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人入中年,對於蔣捷的心境,自是感同身受。但有時再想想,自己對於雨的美好回憶,其實在少年以前。 很小很小時,家裡的稻埕是黏土夯成了,適合曬穀,土質也不易流失。但一遇上雨天,尤其是連綿的梅雨季節,黏土吸足了水分,往往變得滑不溜丟,彼時我們這些小孩都是赤腳大仙,奔跑過去,經常滑得四腳朝天,渾身泥水。痛倒不痛,就怕挨罵,往往趁著大人不注意,趕緊溜到水井邊快速沖洗一翻。反正再奔跑嬉戲一下,衣服也就乾了。 碰上陰雨連綿的日子,我們這些小孩最羨慕的是隔鄰的紀輝叔。他經常穿著一雙特別高的木屐鞋,往來各家。那雙蒙著鬃毛屐帶的木屐,又高又寬又大,走在泥土院子裡,就像一艘大船行過無邊的汪洋,安全而穩當。我曾想過有一天也要找一雙來穿穿看,可惜未能如願。 因為隨著村裡的馬路鋪了柏油,我家的院子也升級了柏油面。柏油吸熱快,曬穀時間大大縮短了,唯一的缺點是燙腳,夏天走過,我都要用最快的速度飛奔,在腳掌還來不及感受到溫度時,迅速移位。 鋪了柏油的院子,雨天出入也方便了,不用像過往那樣,每走一步都要聚緊十根腳趾頭,彎弓著腳掌,小心翼翼的邁出步伐。遇上雨天,我和妹妹戴著斗笠,將摺好的小紙船,放進順著屋簷瓦片滴落聚集而成的雨水小河裡,有的紙船一遇上水,立刻傾倒,有的可以沿著院子繞行大半圈,順利出航。有時我們則是什麼也不做,搬張小板凳,坐在屋簷下,看著密密麻麻的線條,在小水坑裡跳舞,或是泛出大大小的漣漪。 雨天不方便下田,終年辛苦的父母可以在家休息一天,也趁機整理農具。鄰居伯叔沒地方可去,經常上門來聊天。約莫十點鐘左右,母親便會叮嚀我們下鍋做麵粉煎招待大家。麵粉煎作法不講究,把麵粉加水和成黏稠狀,加進韭菜段或是高麗菜絲,略調上鹽巴,攪拌均勻,倒進少油的鍋裡,將兩面煎到金黃便可以起鍋了。如果不加青菜,改放砂糖攪拌,便成了甜點。 這樣樸素的點心,在雨天裡非常受歡迎,往往剛起鍋便被搶食一空,大家敲碗等著下一鍋出爐。記憶中最早負責執勺的是幾個姊姊,但隨著她們結婚、外出工作,這差事便輪到了我的頭上。雖然製作如此簡單,食材也不講究,但離開家鄉後,我自己倒不曾製作過,不是嘴刁,而是沒有捧場的食客,吃起來肯定索然無味。 上小學後,仍愛下雨天,那時家裡還買不起雨傘和成件的雨衣,我們都是頭戴斗笠、身披雨布上學。這樣的雨裝很通風,又舒適,風吹來時,張開雙臂,還可以當一回小飛俠。有時上課中途下雨,極少數同學有家人送來雨具,多數同學的父母都在田間躲雨,只能自求多福。不過我們可樂了,可以正大光明的淋一場雨。記得那時班上有位男同學的頭特別大,我們愛陶侃他:「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其實我們自己也是拿大頭當雨遮啊!大家邊跑邊踩水坑,有時就仰起頭喝幾口雨,享受無拘無束的快樂。 今天早上,屋簷又傳來答答的雨聲,聽來可能只是霧雨,想著小時候生活裡的雨趣,也許這就起身去淋一回雨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