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醃瓜仔的滋味
2021/08/31 22:19:48瀏覽665|回應0|推薦6

疫情宅在家,開伙的機會多了,有時候實在變不出花樣,就會煮飯時順道蒸「瓜仔肉」,既容易做又下飯。每每剁醃瓜時候,就會想起老家屋簷下的那口大缸。

那口大缸是專門用來醃製越瓜的。缸高和缸口直徑約一公尺多,容量很大。不知道司馬光打破的是不是這樣的水缸。

每年五月,醃越瓜在我家是一件大事,因為「醃瓜仔」是未來一年餐桌上的主角。不管是洗去鹽分後炒蒜頭,剁碎了蒸瓜仔肉,紅燒五花肉或鮮魚,都少不了它。偶爾不滿意菜色,掏一條出來配稀飯,也是爽脆有味。

我家田地裡不種越瓜,要到市場去買,因為用量大,每次都要從鹿港市場載回四大布袋。

越瓜買回來,就在井邊鬆開袋子,家人圍聚過來,有人把瓜搬進大臉盆裡,有人壓泵井,有人刷洗,有人用鐮刀對半剖開瓜條,小孩們則拿來湯匙,將瓜囊括除乾淨。

處理過的瓜條,要放到院子裡的蓆子或竹櫪上曝曬。四布袋的瓜條攤開來,場面甚是壯觀,幾乎占滿了院子,我們行經時還要找空地才能落腳呢!

到了傍晚,經過一天的曝曬,瓜條的體積也大為縮水,集中收起來後,就由父母接手了。他們把曬得柔軟的瓜條放進臉盆裡,加進海鹽,單膝跪在地上,雙手使勁的搓揉。揉完一批再換另一批。等全部瓜條都搓揉過一遍後,就收進兩口缸裡,搬來大石頭壓在上面。

第二天日出後,把溼漉漉的瓜條從缸裡撈出來,重新披曬。到了晚上,用海鹽再搓揉一次,一樣要壓上大石頭。

到了第三天,瓜條變成又瘦又長的「瓜仔哺」,體積約莫只剩鮮瓜時的四分之一大小。再曬一天太陽後,晚上瓜條就可以正式入住大水缸了。

入住時是有講究的,清潔過、曬乾的大缸,一層瓜,撒一層薄鹽,再撒一層豆粕,接著再按這樣一層一層的順序,直到瓜條全部安置進水缸裡。封缸之前還要倒進米酒,好阻絕細菌滋生,保證醃瓜成功。

封缸由父親負責,他會找來幾張大塑膠布,一張張調好角度再覆蓋在缸口上,然後用繩子牢牢綁緊。

 

 

最後,再罩上一頂特大的斗笠,如此一來,醃缸便不怕日曬雨打了。

瓜子哺在缸內和鹽巴、豆粕一起發酵,約莫半個月後,新的「醃瓜仔」就可以開吃了。這一大缸剛好足夠家裡一年的需求。

只是隨著七個手足長大,有的結婚,有的外出就業、就學,家中食指不再浩繁,加上父母也有了年歲,醃瓜盛況不復再現。那口缸就只能倒扣過來,落寞的在屋簷下,等待哪天能再飄出醃瓜的味道。

                                                                                                                                                                                                                           *見刊於國語日報     家庭版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670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