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來自波蘭的創作視野
2022/05/22 00:00:28瀏覽626|回應0|推薦11

從事編輯工作以來,合作出版的國外作家,粗估應該有幾百位吧!其中《地圖》夫婦作家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 & 丹尼爾‧米契林斯基讓我印象最深刻。

這固然因為該書是暢銷書,為公司帶來不少獲益,也因為後來接連又出了《地下世界‧水下世界》、《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和《好想吃一口——餐桌上的世界地圖》,雙方有較多的聯繫和溝通,更認同彼此的做書理念。不過,兩次的近身接觸,才是認識較深的主因。

時間回到2015年,由於先前公司允諾只要地圖一書銷售突破10萬本,相關同事可以去波蘭拜訪作家。這年秋天我們終於得以成行,一行八人往波蘭開拔。我們在原出版社開設的小書店等待,當丹尼爾‧米契林斯基一現身,所有的同事都驚呼好年輕啊!是啊,彼時才34歲而已。可惜夫人因為有剛出生的雙胞胎,必須留在家裡照顧,而作者也因為要趕回家幫忙,只給了我們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不過因為是第一次有國外出版社來訪,雙方還是相談甚歡。

201611月,作者夫婦獲邀為上海國際童書展嘉賓,我們得知消息,極力說服他們轉道來台灣拜訪。他們應允了,但行程前後只有四天。我們提出了兩位作家搭乘商務艙、兩位陪同的版權人員搭乘經濟艙上海往返的條件,但作家認為四人是好夥伴,全部搭乘經濟艙即可。讓主辦同事深受感動。

考量作家夫婦的文青性格,我們安排他們下榻誠品行旅。果然,他們非常樂在其中,往往約見面時間到了,還得進去商場抓人。此外,有通路希望能趁著他們來訪,簽名兩百本書,所以我們事先在住房裡落了一道書牆。沒想到退房時一看,只簽了10本書。不過每一本書都是雙圖、雙落款,非常用心。也因為事先已經有所理解,所以在安排活動上我們也格外用心,一場是海山國小,著重在多元文化交流;一場是仁愛國小,由作家夫婦和美術班的同學共同完成一件大作品。他們覺得台灣小學的學習環境真好,還說如果可能好想讓孩子在這裡上學。

從做書上也可以看出這對夫妻的文青性格,譬如不重複自己。從《地圖》書中的小插圖就可以看出來了,即使是每個國家相同的物產,例如馬鈴薯、葡萄、玉米、小麥,他們都要重新繪圖,而不是使用電腦方便的複製、貼上。在選題上也是如此,雖然都圍繞著地球這個大主題,每冊訴求的重點卻不一樣。表現形式也是如此,第一本《地圖》幾乎完全以圖像為主,第二本《地下世界‧水下世界》加入了少少的文字解說,可以左翻,也可以右翻,中間以地心跨頁作為兩個世界的銜接。第三本《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則用大量的漫畫來發展故事情景,每座國家再用兩個跨頁做實景描繪,還有一個跨頁用來表現等比例大小的枝葉。

但他們也未必然是不管現實面的文青,只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這從他們的選題就可以看出來,雖然是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他們選擇面向全世界的讀者,而不僅僅以波蘭為目標。波蘭人口三千八百萬人,大約是台灣的1.5倍。以圖書市場規格來看,還是略嫌小。況且作者夫妻作書非常認真,以已經出版的四本大書為例,兩人查資料到草圖、彩稿完成,每個國家約莫要花一個月。所以一本書往往要花費兩個人好幾年的時光。 

事後證明他們的企劃都十分成功,《地圖》出版後的前四年,全球銷售300萬冊以上。除了帶來了豐厚的版稅收入,作者夫妻更因此打開國際知名度,後續作品成為各國出版社覬覦的目標。他們的成功,更帶來波蘭童書出版的大躍進,有更多創作者投入,在國際書展展場,原本門可羅雀的波蘭展位,自此炙手可熱。應該說波蘭的文化底蘊本來就很深厚,當他們找到了表現的形式,很快的便能展露頭角。

 

《好想吃一口——餐桌上的世界地圖》是疫情後的新作品,但其實他們籌畫這個主題已經好多年了,甚至早在《地圖》之前。那時候他們是想做一本世界食譜,有步驟,有人們大口吃的表情。可惜出版社沒接受。他們就把這些食物的圖像安插在《地圖》裡,也算是一種補償。後來也曾經起心動念作成低幼書,但依然被打回票。後來又嘗試以另一種版型和方式呈現,可是內容太龐雜,結果又回到了原點,刪除了所有的內容並重新開始醞釀。新的形式維持按國家編排的原始概念,但關注食物的歷史以及它如何塑造早期文明和現代社會。食譜也保留了,但偏重傳統或烹飪技術的闡述,不再是重點所在。版型設計也重新佈局,以避免之前混亂的局面。每個國家的頁面頂部都有一個跨頁的全景插圖,下方三分之二的版面 放4 7 個小知識或有代表性的小主題。 

這本書中每個國家都列了最少兩道食譜。看起好像很簡單,但作者深知這會是最受爭議的所在,畢竟每個地區的美食這麼多,所以他們有幾個選擇標準: 

這道菜在所在的國家/地區受歡迎的程度。

食譜所需的食材,容易準備嗎?(畢竟這本書不僅適合烹飪愛好者)

即使你住在另一個國家,你能買到準備這道菜的重要食材嗎?

 

確定了整本書的結構和版型之後,他們要做的就是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了。他們將工作分為四個部分:準備和製作食譜、研究資料、寫作和繪圖。 

亞歷珊卓‧米契林斯卡 & 丹尼爾‧米契林斯基以往的書不同,《好想吃一口》這本書多了一位作者:娜塔莉亞‧巴拉諾斯卡。她其實也是他們華沙設計學院的同學,主要負責這本書資料的蒐集、研讀和食譜的設計。 

每道菜,娜塔莉亞都收集了幾十種傳統的作法,並將它們精簡成最忠於原味、最容易進行的步驟。他們幾乎一起烹飪過書中每一道菜餚,自己嘗不夠,還廣邀朋友來參與。最難的部分是確認食譜的口味是否恰到好處。雖然說這些菜餚都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但畢竟是經典所以不能有任何失誤。他們甚至光顧了信得過的名廚經營的餐廳。最後,只要可能,娜塔莉亞還會請曾經在那些特定地區出生和長大的人來試。他們最滿意的一次反應是一位希臘朋友說依照書中食譜製作出來的成品,嘗起來就像他媽媽做的一樣。 

資料蒐集研究主要由娜塔莉亞負責,她會閱讀一些厚重的書籍來尋找來自特定地區(不僅僅是國家)的主要主題。然後,三人共同決定應將這些主題分配在哪些國家。然後,娜塔莉亞再深入挖掘選定的國家,試圖找到更具體的資料來擴建較小的主題。她將為每個國家/地區集合成一個長長的 Google 文檔,其中包含主題列表、詳細描述、圖像和來自可信來源的引用。有了這些知識,他們再進行最後的選擇,為每個國家選擇一個主題。

選定的食材故事和最終版本的食譜,每個國家用四頁來呈現。這樣一來,這本書既可以提供來自不同地區的有趣傳統食物,同時不會跳過主要糧食(小麥、稻米、玉米、可可等)、食材發現(如何沖泡咖啡、製作豆腐)或食物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重要動植物的馴化、建立貿易道路以及食物的流傳)。 

繪圖時,兩個畫者會先使用鉛筆,繪製單的小圖紙。如果對小圖紙滿意,他們再用0.8 毫米的黑色代針筆將圖像正式描繪在圖畫紙上。圖畫掃描後,安排在文字塊周圍。上色則是在電腦上完成。全景圖最後完成,並為文中提到的食品分配編號。 

不包括前期的資料研讀和食譜試做,光是編寫和繪製一個國家往往就需要幾週的時間。

 

書中另一個亮點是隨處都可以找到對藝術史的引用或致敬例如在挪威,第一跨頁天空的色彩引用自愛德華·克的《吶喊》。孟克正是挪威人。第二個跨頁的大氣呈現的是極光,連帶的挪威特殊的峽灣地形也帶出來了。又例如印尼,他們採取了巴厘島傳統畫家 Ida Bagus Made Poleng 表現手法來構圖日本,看得到借自葛飾北齋的富士山。在意大利,第一幅全景圖融合了文藝復興早期不同畫家的風格,第二幅則明顯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的影子

疫情期間實在不是出版大部頭新書的時候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空間活動受到限制,大小讀者或許反而有更多時間可以在不停翻閱中獲得更多樂趣。也說不定書中這一道道食譜,可以為家裡的餐桌帶來不一樣的異國情調。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74404029